第20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同期举行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淼 记者 闫瑾)耕耘公平聚智慧,汇聚众议启新思。11月1日,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第20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开幕式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社会学院主办,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承办,《南开学报》协办,并得到了《天津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社会建设》《社会政策研究》《社会政策评论》等期刊的支持。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约克大学、利兹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岭南大学,日本立教大学、日本女子大学,泰国法政大学等11所国际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及《南开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社会建设》《社会政策研究》《社会政策评论》学术期刊等76家单位、180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朝向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社会政策”。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德余,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张翼出席论坛并致辞。
梁琪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在南开大学举办意义非凡,这是一次学术旅程的回望,更是一份时代使命的传承与回应。南开“公能”精神正是要立足国家需要,回应社会关切,服务民生需要,与社会政策研究有着深厚渊源,与此次论坛的主题尤为呼应。期待此次论坛为朝向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社会政策而贡献专业智慧。
赵德余强调,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社会政策在实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推进社会政策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是整个社会将来进一步努力与朝向的方向和趋势。他总结了社会政策研究和方法的三个变化,着重强调了加强本土化、跨学科、多方法研究对于社会政策发展的重要意义。
张翼指出,每一次政策的突破都体现了社会政策作为社会稳定器与社会发展加速器的双重价值,这是学术研究的责任担当。此次论坛的主题回应了时代要求,基于当下面临的挑战,希望学界诸位携手为社会政策体系注入更多前瞻性、包容性、韧性的基因,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社会学的智慧与力量。
时值社会政策国际论坛20周年,本次论坛特设纪念仪式。纪念仪式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黄晓燕主持。
梁琪和赵德余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发展系(原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论坛发起单位致送纪念牌。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房莉杰为20年间主办/承办社会政策国际论坛的14所高校与研究机构致送纪念牌。
在主题报告第一单元,日本立教大学教授、日本社会政策学会会长菅沼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复旦大学教授彭希哲,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分别作题为“从‘保护性社会政策’到‘为人类发展的社会政策’——回顾日本社会政策的30年与未来展望”“大变局下的社会政策向何处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协商-服务治理的促进作用”“学者参与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回顾和体会”“AI赋能公益组织与公共服务普惠”的报告。
主题报告第二单元,复旦大学讲座教授、日本女子大学荣休教授沈洁,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迎生,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南开大学教授吴帆围绕“日本介护保险进入Post-LTCI时代”“投资于人的中国社会政策:迎接社会政策时代的来临”“探索新征程社会政策创新发展的底层逻辑”“普惠政策视角下B市托育服务供给困境研究”“超越人口再生产:我国生育支持政策的两个重要转变及现实挑战”分别发言。
主题报告第三单元,韩国岭南大学教授Bo-Yung Kim,英国牛津大学教授Rachel Murphy,中南大学教授米莉,南开大学教授黄晓燕,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Ito Peng,英国约克大学教授John Hudson、Neil Lunt,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李秉勤,英国利兹大学副教授孙丽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围绕“Beyond the Blind Spots Detection System: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 on Welfare Tragedies in South Korea”“Care Ethics and Listening to Children who Live with Custodial Grandparents: lmplications for Local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Work”“Care Economy: Why we need to care about the care economy”“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in UK Social Policy: Combating Child Poverty”“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in UK Social Policy: A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for the 2lst Century”“人口错配与行政自由裁量: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应对多元文化老龄化的实践”“英国老年照护的现状与挑战”发言。
主题报告第四单元,北京大学教授熊跃根,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汪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晨熹,深圳大学教授徐道稳,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徐丽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瑜分别作题为“压缩性时间体制下的劳动、闲暇与社会政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再思”“技术升级、失业担忧与被替代风险感知的群体差异”“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政策体系完善和再分配效应”“逻辑框架与政策路径:数字中国战略下青少年数字韧性培育体系研究”“助推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社会福利实践与启示:基于上海的研究”“社会支出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来自38个国家宏观数据的证据”依次分享发言。
本次研讨会设有7个平行论坛,与会嘉宾围绕“新时代社会政策的改革逻辑与制度建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与服务支持”“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社区服务体系”“数智时代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转型”“新时代中国人口转型与社会政策新趋势”“老龄社会政策与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协同共建普惠型“一老一小”社会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