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记者 李梦楚 学生记者 安雅涵 摄影 宗琪琪
日前,在河南安阳举行的2025“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的总决赛现场,来自俄罗斯的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巴丽娜·索科洛娃(Polina Sokolova)以“汉字连欧亚 文明共古今”为题,分享了一段跨越欧亚的汉字奇缘,将古老的甲骨文与俄文在构造上的相似之处娓娓道来,荣获大赛“最佳创作奖”。
自幼跟随父母从遥远的圣彼得堡来到天津学习生活的巴丽娜,其实也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跨越欧亚的汉字奇缘。
从涅瓦河畔到渤海之滨:一段跨越25年的中国情缘
巴丽娜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音乐世家,两岁半时,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举家来到了天津,也开启了她的中国情缘。
从幼儿园到硕士,巴丽娜在天津度过了25年的学习生活时光。潜移默化间,她早已把天津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有熟悉的街道、亲切的朋友,也承载着她成长的美好回忆。“记得小时候和中国小伙伴们一起玩,常常被叔叔阿姨们‘围观’,说这个外国小朋友是说着一口天津话的‘洋娃娃’。”巴丽娜笑着说。
小学时,巴丽娜学习了书法和武术。在一笔一画、一招一式之间,她深深地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叹服,也对更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我也算是在南开大学长大的。小学的时候,每个周末我都会来南开和一个外籍老师学习俄语,还会和爸爸妈妈在校园里遛弯,南开就是见证我成长的地方。”巴丽娜回忆起自幼和南开结缘的经历。从那时起,考上南开大学的梦想就悄然播撒在她的心间。
高三那年,巴丽娜如愿考上了一直以来的“梦中情校”,以一名本科生的身份步入了南开大学的校园。“我一开始是听从父母建议选择了国际关系专业,但因为实在太喜欢汉语言文化了,所以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梦想,申请转了专业。”
追梦之路开启后,巴丽娜参加了2021“外教社杯”天津市高校翻译大赛并获得英译汉留学生组二等奖。2024年,她报名参与了“行走西安·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多语种翻译研修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从重庆到列宁格勒:英雄的历史不能遗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7月13日 第7版)
2024年7月13日,对巴丽娜来说意义非凡。她所撰写的《大渡口印象(看中国)》一文被刊登在当天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在文章中,巴丽娜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参观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的情景,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圣彼得堡与重庆巧妙联结——两座城市虽相隔千里、文化各异,但都拥有着旺盛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铸就着城市美好的明天。
这篇文章缘起于一次为期5天的重庆采风之行。“重庆是一座英雄城市,感受着它的历史,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我的故乡圣彼得堡——它曾有个名字,叫做列宁格勒。我的家乡有着欧洲最大的淡水湖‘拉多加湖’,它在卫国战争时期作为一条疏散之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被大家称为‘生命之路’。”巴丽娜谈起写作的初衷,她希望以这篇文章记录下这段难忘的历史。
从南开向世界:做中俄友好交流的使者
在中国长大的巴丽娜,笑称自己是半个“中国通”。她希望借助自己的语言优势,向俄罗斯的同胞、向来自全世界的朋友分享中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
作为南开大学线上汉语项目“中国云端体验课程”的课程主播,巴丽娜参与了外景拍摄并与海外同学线上直播互动,详细介绍了留学中国的衣食住行,生动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多元风土人情。
此外,巴丽娜还在国际物流运营公司、体育传媒公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机构有不同岗位的实习经历,不断开阔着视野、积累着行业经验。她始终心怀那句中俄双语格言:“活到老,学到老(Век живи – век учись)”,朝着目标、坚定前行。“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巴丽娜坚定地说。
未来,巴丽娜立志投身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最前沿——无论是在中俄文化交流项目中担任策划与推广,还是在中俄新闻传播领域发挥专业所长,她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加深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了解和认知,为中俄友好的世代传承、两国人民的相知相亲注入新动力。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巴丽娜欣喜地提到,她的妹妹回俄罗斯后,也坚持学习中文,并获得了中文奥林匹克比赛一等奖的佳绩。“如今的俄罗斯,中文教育蓬勃开展,书店里随处可见中国的儿童读物,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儿童和青年正在走近中国。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也将是连接中俄友谊的新一代桥梁。”巴丽娜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心向彼此、携手前行,中俄友谊的长河必将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今年秋天,上合组织峰会将在天津举办。巴丽娜期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这座文化底蕴深厚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感受“河海津韵”,品读“中西华章”,把精彩的中国故事带向五洲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