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光大传统 “智”向未来——梨棠春日,我和校长聊聊天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4-04-13 13:04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高雨桐 学生记者 刘昌奇 摄影 宗琪琪 朱俊玮)春和景明,梨棠飘香。4月11日,一场特别的师生研讨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美丽的梨树园举行。11名学生代表与校长陈雨露围坐在一起,畅谈南开话剧的传承与发展,共话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建设与期待。

  光大百年南开话剧传统

  排演话剧是南开的育人传统之一。百余年前,被誉为“北方话剧的摇篮”的“新剧团”在南开创立,这里培养出中国戏剧大师曹禺,南开大学杰出校友、开国总理周恩来学生时代也曾活跃在南开的话剧舞台上;百余年后,南开仍是保持戏剧生命力最旺盛的热土,创排《周恩来回南开》《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张伯苓》《爱国三问》《杨石先》《永怀》等10余部爱国主义原创精品话剧。

  当天,来自不同剧组的6名学生代表,分别从导演、演员、编剧等不同视角,畅谈在南开“爱上话剧”的奇妙体验。

  作为纪念周总理三回南开65周年的献礼之作,以周恩来总理1959年第三次视察南开为故事主线的大型原创话剧《周恩来回南开》正在紧张排演。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生李佳琦正参与其中,“成为‘戏中人’,让我对周恩来总理三回南开的场景犹如亲历,为周总理深深的南开情动容不已。作为新一代南开人,我们更要秉承南开精神、周恩来精神,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致力于‘中华腾飞世界’。”

  话剧《杨石先》刻画了以杨石先、申泮文、陈茹玉、陈天池等为代表,“秉公尽能”为祖国科研和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南开科学家群像。在剧中饰演爱国学生“小东北”的化学学院2022级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生苏正辰,对自己第一次上台演出印象深刻,“在话剧中,我仿佛隔着时空和杨石先老校长等老一辈爱国科学家对话。我们专业的老师同学们也都看过这部话剧。‘内行看门道’,我们会坚定不移传承南开化学人严谨治学的品格、爱国奋斗的传统、心系祖国的使命,用卓越续写崭新篇章。”

  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李筱琪参与编剧《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这部以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学说与中华诗教精神为内核的音舞诗剧,让她深深沉浸在古典诗词与戏剧舞台的魅力之中,“这部剧是叶嘉莹先生百年华诞的献礼之作,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叶先生的著作,学习中华诗教的理念。参与戏剧创作,我不仅让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落地’,更是深刻感受到中华古典诗词有着走向世界的生命力。”

  《爱国三问》以张伯苓老校长“爱国三问”为主题,依据南开大学校史创作而成。在剧中饰演“学生讲述员”的汉语言文化学院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李欣桐说,“我已经参加了三次演出,每当台上响起‘南开南开,越难越开’这句唱词时,‘爱国三问’精神好像具象化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为能在南开读书而感到骄傲。”

  话剧《张伯苓》曾获得首届天津大学生戏剧节二等奖,该剧导演兼主演、金融学院2021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杨铭朔谈到,“南开浓厚的话剧文化氛围深深感染着我。大一刚入学时,我就加入了《张伯苓》话剧组,在辅导员带领下排演话剧。排演时每一次铿锵有力地重述‘爱国三问’,都让我对公之志向的理解更深一层,自己的综合能力也在话剧中得到了充分锻炼。”

  《永怀》讲述了南开大学杰出校友、“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科研报国、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该剧导演、物理科学学院2021级物理(伯苓班)专业本科生李天驰分享了自己的“幕后”感悟,“为了创作剧本,我们曾去山东荣成郭永怀故居开展社会实践。当时故居墙上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斯时斯世,吾国吾家,换我作他,我当如何?’我想,排演好《永怀》、传承发扬永怀精神,就是我们最有力的回答。”

  “希望设立完整的话剧课程体系”“可以尝试独幕剧、微话剧等新的形式”“期待推出更多原创作品,讲好南开故事,也让更多同学爱上话剧”……围绕南开话剧传承与发展,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

  “大家在参演南开话剧中有成长、有思考、有感悟,说明光大南开话剧传统,让爱国教育和素质教育更加鲜明饱满地结合在一起,非常值得推广。”陈雨露说,戏剧、音乐和美术是张伯苓老校长重要的育人方法,也是南开的美育传统。近年来,学校坚持打造以原创话剧为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举办新生戏剧节,常态化开展话剧展演,大力推进话剧美育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形成了凸显周恩来精神、爱国三问、数理王国和中华诗教的四部核心精品话剧。

  陈雨露强调,话剧不只是文艺活动,更是对大家声、形、体、能的全面锻炼。学校会继续探索具有南开话剧特色、传承南开话剧历史的美育工作模式,通过完善话剧课程体系、排演多语种话剧等方式,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在全校参与的火热氛围中,提升同学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让南开的红色基因、优秀文化代代相传。

  把握AI时代发展先机

  在加快迈进智能化新时代的今天,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和重要引擎之一。来自历史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5名学生代表,从自己的专业所学出发,阐述了对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理解与期待。

  “文科专业的学生如何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历史学院2022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左力元说,“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人文社科领域有了应用,将人工智能与通识教育结合,能帮助我们打破文理专业壁垒,教会文科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从事专业研究时将更加从容自如。”

  在计算机学院和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2级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冯佳明看来,人工智能促进了跨学科合作的发展,“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程序设计,还包括很多学科的知识,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可以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共同参与,让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更好运用新工具强化专业学科交叉融合。”

  人工智能学院2021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刘奕杭曾尝试将人工智能与团小组活动结合在一起,“我们当时试着使用人工智能编写出一个人脸识别系统,亲手实践大家才会发现,会编程不代表会使用人工智能。如果同学们能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理解、应用人工智能,也许更能让大家意识到科技创造的价值。”

  商学院202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陈美齐分享了自己在实习中了解到人力资源行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目前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千差万别,走出课堂接触实际应用场景,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给不同行业带来的改变,更能让我们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外国语学院2023级俄语专业本科生黄喆目前正在修读“奇点来临?——ChatGPT引领的AI大模型原理及其影响”课程,“大学学习的第一年就能选修这样的前沿课程,让我学习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满足了我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希望未来能增加实践环节,让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素养。”

  在认真倾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陈雨露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大家都谈到了要融入,要把握未来。”陈雨露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以人工智能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学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同学们也都认可将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列入通识教育。近期,学校将会发布“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帮助大家打开前瞻未来的窗户,提升大家把握未来的能力。

  陈雨露说:“今年是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南开系列学校创建120周年,学校正式启动‘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以‘三维融通、五育并举’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让新时代南开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展现卓越作为。这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天和大家一起研讨的两个话题,一是话剧育人,这是‘五育并举’中的南开美育特色;二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这是‘三维融通’中强调的文理交叉。同学们的发言很中肯、很有启发,学校会持续用心用情支持同学们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发展机会,用实际行动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在南开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

  副校长陈军,党委学工部、团委、教务部相关负责人一同参加。

编辑:刘畅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杨庆山出席巡视马克思主义学...
专家学者齐聚南开 共议新时代...
13名南开师生荣获第二届“舒...
我校人工智能通识课教材《人...
南开大学举办“铭记国殇史,...
南开大学召开党建工作推动会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天津市副市长翟立新来校调研
学校召开院长部处长联席会推...
奇瑞控股集团一行来访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