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非凡十年 南开发展】构筑人才高地 建设新时代史学重镇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2-10-10 19:47

  编者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南开新闻网从9月中旬起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时代”专题专栏,刊发“非凡十年·南开发展”系列报道,综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各项改革和事业发展成就,展现各学院各学科改革发展特色亮点,展现南开人踔厉奋发、团结奋斗的昂扬风貌,敬请关注,欢迎各单位积极投稿供稿。

  南开新闻网记者 乔仁铭 通讯员 王凛然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历史认识、历史科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为高校史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南开历史学科始设于1919年,1923年正式建系,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史学重镇。进入21世纪,在保持国内学界领先地位的同时,面对愈发激烈的学科竞争,学院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只有将人才工作抓紧抓实,南开史学才会获得更好更快发展。

  十年来,在学校的重视和指导下,南开史学发挥中国史学重镇和南开大学支柱学科优势,多措并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筑高筑牢人才高地,一体化推进教学、科研和教师工作,取得了实效,为南开史学“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筑巢引凤 实现引育并举

  为做好人才工作,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优化升级以一流学科、重大平台等为载体的人才特区,全面推进“三百计划”,建立校院两级人才招聘工作责任制等,给南开史学人才建设引航定向,提供支撑。

  十年来,历史学院创新人才制度,采取“筑巢引凤、引育并举”的方针。一方面通过建设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营造国内一流的软环境以吸引人才;另一方面,紧盯重点人才,以一人一策、主动服务的精神,尽心尽力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既有人才队伍稳定工作,激发人才活力。

  为此,历史学院成立了由学院主要领导组成的人才工作小组,以多种方式主动联系学科带头人,听取意见建议。小组定期更新学院人才台账,及时了解教师需求,敏锐捕捉人才信息并快速行动,不断增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储备力量,以达到“保优势,补短板,促平衡”的人才发展态势。

  学院还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人才招聘和引进评审制度。根据学校的相关制度规定和历史学科实际,学院制定并执行由院学术委员会、教授会、院长、人事秘书等组成,由院长初步审查、学科带头人初评、学科学术委员会面试、教授会评审等环节形成的四级把关评审制度。这一制度兼顾科学评价与学科平衡,提高了评审效率和科学性。此外,学院设计了“特别制度”,对特别优秀的人才,由院长会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把握评估,获得一致认可者,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后,迅速提交学校绿色通道审核。

  好的工作环境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关键。十年来,历史学院积极营建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关心支持。日常管理中,加大对代表作和学术贡献的考核,不断改进完善各类考评指标,增加同行评议分量;创设青年教师委员会,增强其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话语权,为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在经费分配上,采取“开源放流,量入为出,按需分配”的原则;以多种方式,制度性创办如新教工入职学术沙龙、荣退讲座等学术活动,竭尽全力将南开史学打造成人才软环境一流的学术家园。

  随着一系列人才工作举措的落细落实,历史学院人才生态显著优化、队伍实力持续增强,逐渐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拔尖人才优势明显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院引进人才18人,其中,双聘教授1人、全职讲座教授1人、英才教授2人、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南开历史学者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数量均有显著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十年中,南开史学实现了教育部重要人才项目突破性增长,目前已拥有教育部重要人才项目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3人,该项目总人数名列全国高校历史学科第二(并列)。

  强化科研优势 提升人才效能

  十年间,在优化人才队伍的同时,历史学院不断升级人才培养机制,激励人才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人才建设效能不断提升。

  学院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人才关注重大理论创新,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突出南开史学亮点,将环境史、医疗史、日常生活史、社会文化史等南开史学优势特色领域汇集、凝练,提出“生命史学”,并积极开展实践,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南开史学以世界历史上的社会转型问题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实现了现代化研究的多层面突破;在中国近现代乡村社会史、华北区域史等领域结出硕果;考古学科在文物学的相关理论方面取得创新。此外,南开史学引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研究员为学校双聘教授,创办“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研究前景可期。在2020年学校颁发的科学研究奖中,历史学院教授获得首届“南开大学科学研究奖杰出贡献奖”和“青年创新奖”。2020年以来,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国家级重大学术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启动,学院4位教授被聘为分卷主编,主编人数名列全国高校历史学科第一。

  近年来,南开史学还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如《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百年中国乡村建设史》系列著作、《中国环境通史》(一二卷)、《日常生活史》系列著作、《医疗卫生史》资料集等,在史学界均产生较大影响,有力引领着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

  近三年来,历史学院教师在被学界誉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5篇专题论文。2016年以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的二次文献转载期刊《新华文摘》转载南开史学学术文章11篇。仅2022年以来,历史学院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和《考古》等顶级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已经达到10篇,标志性学术成果发表数据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在每年发布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中,南开历史学院更是稳居前列。2019年在高校分学科(历史类)转载排名中,南开史学名列第一,在高校所属机构分学科排名中,南开历史学院名列第一。

  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是衡量学科科研实力的关键指标。2012至2021年,南开史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17项(含李治安教授、王利华教授新编中国通史项目和引进人才转入项目),重点项目7项,一般项目30项,后期资助项目8项,冷门绝学3项,入选成果文库5项。在最近公示的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中,历史学共有11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11个立项中包括中国史7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一),世界史4项(排名全国第二)。

  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南开史学十年来通过人才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固本开新”所取得的新成绩。

  凸显高端引领 实现三全育人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高端引领、学科融合、三全育人”为理念,历史学院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全心投入教育教学,南开史学育人功能进一步凸显。

  十年来,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以南开史学伯苓班为抓手,历史学院探索出了高端人才引领、学科融合、三全育人等为特色的拔尖学生培养新模式。通过导师制、名师引领、名师面对面以及海内外高端学术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伯苓班中的作用;持续推动教师参加学生学术活动,将“全国史学新秀奖”“中国史研习营”“本研共建学术论坛”等品牌活动,打造成全国性高端本科生学术平台;围绕“三全育人”要求,通过党政联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能力。

  在持续努力下,历史学、世界史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三个专业先后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历史学科于2020年首批入选教育部本科招生“强基”计划、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标志着一流史学人才培养的南开模式和南开方案获得肯定。

  十年中,历史学院始终注重加强教师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胸怀“国之大者”,努力提高教学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学院充分发挥陈潭秋烈士之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志远,始终心怀爱国、报国之志的精神感召力量;在学校举办的“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南开大先生”专题座谈会上,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作为全校两名教师代表之一,与师生们分享治学初心;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师教学竞赛、创新比赛。学院多名教师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学校“教育教学奖杰出贡献奖”、学校“良师益友”奖等表彰。

  南开史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教学方面也展现出雄厚实力。2013年,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获得第八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获得南开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目前,学院已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奖”3人、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3名教师先后获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三等奖,《生态文明》《中华国学》《拜占庭历史与文明》等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学概论》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做一流学术,育卓越人才”。经过十年建设、十年奋斗,历史学院筑牢人才高地,凸显人才优势,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取得新突破,人才效能不断转化,为一流科研与一流教学的发展建设提供不竭动力。未来,南开史学人将接续奋斗,为奋力谱写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和史学教育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南开大学“文旅AI心理引擎”...
光大传统 “智”向未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