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跨越3500公里的军民“牵手”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1-09-13 16:51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郝静秋)3500公里,是南开大学与新疆南疆武警某部队的距离。一个在渤海之滨,一个在边陲之地,却因一个教育公益项目,让学校与部队、师生与战士联系了起来。

  南开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刘帅是这次跨越千里军民“牵手”的组织者,也是南开大学公能星火项目的发起老师。从2018年至今,他带领学生团队先后6次奔赴新疆南疆武警某部队。在这过程中,师生们与部队战士同行、同训、同学、同研,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公益项目源于一通电话

  2018年,刘帅接到了老同学周刚的一通电话。

  这位南开大学2005级文学院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现已在新疆武警部队服役11年。他在电话中同刘帅说道,“我们所在部队目前人才短缺,尤其是宣传人才短缺,你能不能过来帮忙辅导一下。”

  没有任何犹豫,刘帅答应了周刚的请求。也是由于此次契机,刘帅和同事们走进了这支新疆沙漠边缘的反恐一线武警部队——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部队,正式开启了校军共建融合发展的实践之路。

  

实践活动启动仪式

  通过周刚介绍和有关调研,刘帅及团队发现,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国防体系的建设。无论是使用软件绘制作战图,还是部队文化建设中的音视频制作,都对参军战士们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此外,对于入伍大学生来讲,退役之后他们可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但对于百余万普通战士来说,由于日常训练,他们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接触相对更少,他们一直面临着退伍后再就业困难的问题。

  

与武警部队签署协议

  

共建武警部队第一所“南开书屋”

  为此,2018年暑期,刘帅和两位同事在部队待了20天,每天保持11学时的培训,培养了20余名部队宣传骨干;2019年,刘帅带领师生团队再次走进军营,与部队签署军地共建协议,建成武警部队第一所“南开书屋”,藏书两万余册,并成功开设南开大学红色文化育人社会实践基地,得到了部队首长和官兵的广泛认可。

  在这过程中,团队成员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师生数量不够,随行同学的专业准备不足、很难面向部队需求开展专业知识服务等。大家不禁开始思考:如何保障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服务更多的战士。

  将马马虎虎的实践变成实实在在的服务

  为解决队伍和专业能力的问题,2020年,刘帅结合学校教务处推动的服务学习2.0课程模式,开设了“服务学习:影像与社会”社会实践通识课程,希望通过服务学习课程的方式,在学生走进部队实践前便开始关注部队,提升他们服务部队的专业能力。截至目前,该课程已开设5期,发展成为一个集聚南开大学10个学院、11个专业方向的30余人服务实践团队。

  在此背景下,刘帅带领学生团队聚焦国家“人才强军”战略和南开大学“知中国、服务中国”办学理念,发扬南开大学爱国主义传统,依托南开大学“服务学习”课程模式,引入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校军融合发展模式,提升现役官兵文化素质,创办了双向互通“共赢”的教育公益项目——公能星火项目。

  经过调研,项目团队发现,部队驻地隶属于新疆喀什地区,地处新疆西南边陲,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的一个县,于2020年脱贫摘帽。由于当地环境封闭,教育资源不平衡,强军人才发展易受限制。

  

部队战士开展宣传技能培训

  项目成员为此充分利用南开大学教育资源,针对需求精准开展内容组织和设计,打造一个打通现役退役、贯通官兵师生成长“全周期”的校军发展平台。项目通过线上开放课和线下培训营多渠道提升官兵文化素质,针对入伍、现役、退役三类官兵,开设高校专家名师与大学生共同制作的技能型、知识型、素养型三类课程,涵盖思政、心理、数字、科技、文学等方面,成立服务于部队发展的高校教师智库。项目同时推出由南开大学多部门支持的“南开大学系列能力认证”,使战士们获得的学习凭证可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与校友企业逐步开展合作,搭建桥梁,开启“就业直通车”。

  公能星火项目模式在长期持续的推动下,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与项目共建的部队中,有一位名叫陈戈的战士。他在高中毕业后入伍,现担任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支队新闻报道员。2018年,陈戈参加了公能星火项目的“数字影像制作”培训班,从一名中队的普通文书发展成为一名全媒体宣传人员。2019年,他在央视军事网发布了第一个视频,被人民日报微博转载,获得了333万次的播放量。如今,陈戈在央视已累计发布报道92篇,获得武警部队新闻报道三等奖,并荣立“三等功”。

  2020年,公能星火项目团队克服新冠疫情影响的重重困难,打通线上共建模式,依托高校资源,发挥课程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特色,以影像为载体,推动以大学生为主体影像知识栏目制作,从思政、心理、数字、科技、文学等多个方面推出影像知识栏目,辐射影响60万官兵。在线下,团队开设多期强军人才培训营,培养了近百位部队骨干,并与部队共建“南开大学服务学习社会实践基地”,成功签署全面共建协议。

  打造校军融合发展新模式

  部队是锻造青年责任和担当的大熔炉。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给南开大学八名新入伍大学生的回信中勉励同学们“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公能星火项目团队带着总书记的嘱托,以八学子为代表的在役和退伍大学生为纽带,开展了遍布全国几十支部队的需求调研,探索强军人才培养之路,在发展建设中逐渐创造出校军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把高校资源引入部队,服务强军人才培养和官兵生存发展;把部队资源引入高校,号召大学生参军入伍,促进新时代军民融合。

  项目成员走进部队授课

  项目联合发起人、总书记回信入伍八学子之一、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蔚晨阳介绍,大学生应征入伍,是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提高兵员质量的内在要求。然而,大学生入伍的现状却不是非常乐观,每一年真正能够走入军营、报效祖国的大学生并不占多数。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们对于部队的了解、对于国防教育的接触可能仅仅局限于一门军事理论课程和军训活动,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蔚晨阳说,“公能星火项目搭建的校军融合发展模式,就是给高校大学生提供近距离感受部队精神和文化的平台,让他们了解真正的部队生活、真正的国防形势,将冷冰冰的‘说教’变成热乎乎的‘浸润’,从而引导更多的同学投身军营,携笔从戎。”

  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魏昊宇已经参与了两次项目实践,“我们同官兵一同吃住,并参与到部队的日常生活之中:规律作息、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深刻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纪律文化以及看齐意识,也真切体会到他们对于祖国山河的默默守护,这份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样的红色基因,也需要更多人传承发扬。”服务部队的经历坚定了魏昊宇为边疆做贡献的决心,她决定报名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拟前往新疆支教,为边疆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通过项目实践,切实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不仅是校园内的师生,更成为了实践路上的伙伴。与此同时,通过实践培育出的“公能星火校军共建教育公益项目”获挑战杯天津金奖等荣誉,项目教师团队获2021年南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由师生共同打造的服务学习社会实践课程获得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拟建设立项公示,师生在实践中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在实践中展现了自己的价值。

  公能星火项目也得到了部队高校双主体的认可和支持,影响力不断扩大。武警新疆总队政委王爱国少将高度肯定该项目,认为“这么好的项目要推广出去”。在他的支持下,南疆另外多支部队已和项目团队达成了共建意向。项目活动还受到CCTV7 国防军事频道等媒体的多次报道,打造出的校军共建融合发展模式在全国十余所高校进行推广。

  今年5月,武警新疆总队某机动支队政治工作处向项目团队发来感谢信。信中说,“贵校师生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和饱满的教学热情令全体官兵钦佩,这既反映出贵校百年建校底蕴下师生以大公之心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又体现出贵校对投身军民融合共建、共创强军发展新局面的鼎力支持,我部官兵也将在贵校‘公能’校训中汲取精神滋养,激发战斗意志,不断为维护新疆和平稳定事业贡献力量。”

  从图存的抗日救亡到如今的维和行动,从戍守的雪山之巅到沙漠的反恐一线,一代代战士们用青春和生命兑现了爱国、报国的誓言。而作为当代青年的一分子,南开大学师生也将用这独特的方式,守护3500公里外这些可爱而伟大的人,用脚步丈量由他们守护的祖国大地。(图片来源于项目团队)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我校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启...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