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西南联大教育救国
来源: 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 发稿时间:2020-01-21 09:56

  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0日下午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等,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

  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被迫南迁,1937年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迁徙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资料照片)

  西南联大选址确定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受邀营建校舍。但在物资、财力极度匮乏的艰苦年代,校舍设计方案一次次缩水,最终以简陋的茅草房定稿。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校舍(《西南联大行思录》作者张曼菱提供)

  “教室是夯土墙、铁皮屋顶,窗户上糊的是纸,吃的是糙米陈米”,老校友回忆当年说,“许多同学不得不到校外兼职教书、卖报、抄写等各种差事,还要躲避日本飞机的频繁轰炸。”

  校舍破陋,生活艰苦,却英才荟萃,群贤毕至。

  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陈寅恪、钱穆、钱钟书、杨武之、华罗庚、陈省身、冯友兰……群星璀璨的西南联大成为彼时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救亡图存的精神高地。

  闻一多(资料照片)

  朱自清(资料照片)

  华罗庚(资料照片)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一曲校歌《满江红》,道出西南联大师生的殷殷爱国之情和拳拳报国之心。

  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秉承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敬畏学问的态度,在昆明办学8年多,西南联大培养学生8000多人,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

  西南联大走进了历史,却留存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回望,更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2007年10月27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西南联大硕果累累的源泉和动力何在?

  在外敌入侵、硝烟弥漫的危难之时,在师生以“跑警报”为常课的恶劣环境中,西南联大继承并发扬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形成了这所大学最宝贵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谱写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筑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2015年9月3日,在天津南开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师生代表向南开抗战英烈献花

  “中兴业,须人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把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青年。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昂首阔步于新时代,今天我们就要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其办学传统和学术精神,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要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以爱国、担当、自强的姿态,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之路。 

  出品人:赵承

  策划:霍小光、张晓松

  监制:车玉明

  文字:胡浩

  摄影:鞠鹏、谢环驰、高学余、游思行

  视觉:张惠慧、苗夏阳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南开区副区长、公安南开分局...
南开博士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李建先生南开大学校董致聘暨...
中交物业服务集团一行来访
天津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布局...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