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我与南开的故事】南开大学外文系日语版《雷雨》剧组1988年赴日本公演回忆录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19-09-15 10:50

  编者按:南渡北归育人杰,青春百年再出发。201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百年来,无数人与南开相遇,或在这里经历成长,或在这里奉献韶华,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南开人。写出你的南开故事,让它成为南开的历史。

  南开大学外文系日语版《雷雨》剧组1988年赴日本公演回忆录

  焦宏音

  

  曹禺题词

  上世纪80年代,南开大学外文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组建“红风车”日语剧组,用日语排演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经典名剧《雷雨》,并于1988年6月13日至6月21日实现赴日公演。这是中国大学生首次用日语在日本上演中国名剧。

  最初,曹禺先生名作《雷雨》的首版公演并不是在国内,而是在1935年4月的日本东京,是由中国留学生社团“中华同学新剧会”在东京一桥礼堂用中文首次实现公演的。剧情感染了包括后来将《雷雨》剧作翻译成日文版本的日本作家影山三郎等年轻学者。

  时过境迁,与1935年的东京公演相比,1988年南开“红风车”剧组赴日演出时的中日两国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1972年刚刚恢复中日邦交后,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日本各界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相关活动吸引了日本NHK、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东京新闻、山梨日报等媒体的相继报道。

  同时,国内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天津今晚报、天津青年报也陆续发布短篇消息,对南开“红风车”日语剧组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促进中日友好上寄予了希望。

  南开大学对话剧的热衷,可追溯到90年前的“南开新剧”。《雷雨》的作者、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奠基人曹禺先生的剧作人生也起步于南开新剧团,20世纪20年代,年轻学子周恩来也曾在南开新剧中多次饰演女角。不仅是南开新剧,在南开大学的百年历史中,也曾有外文系1934年英语话剧《西方健儿》的上演,英语版《雷雨》《骆驼祥子》的赴美演出,包括 “红风车”日语《雷雨》剧组的赴日演出等。南开话剧的历史之悠久及表现方式之丰富可谓可圈可点,这在中国高等学府中是绝无仅有的。

  

  吴振坤教授和全体学生演员

  南开大学外文系的“红风车”日语剧组成立于1986年4月,是由已故日语专业教授吴振坤先生在外文系支持下倡导组建的。剧组效仿法国著名剧团“红磨坊”Kanzuru Moulin Rouge(法语中的“Red Windmill”)的命名寓意,将剧组命名为“红风车”。“红”代表崇高的理想,“风车”代表巡回演出。同时,剧组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提高日语水平,丰富业余生活,扩大知识面,实现赴日本用日语演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日语排练总指导由创始人吴振坤教授负责,同时本专业的王健宜老师、王之英老师、滑本忠老师、潘雪辉老师、王彦良老师、于雁老师也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前来指导语言表达、吐字归音等技巧。

  在艺术指导方面,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丁小平老师(陈道明和李秀明的早期导师)。丁导演不愧是“感情大师”,她能指导我们这些非专业演员顺利地进入角色,穿越到那个时代,进入到那个家庭。而且,丁导演具有精力旺盛、自始至终都能保持最佳精神状态的个人特质,让人觉得两三个小时的长时间排练毫无乏味,转瞬即逝。排练期间,丁导演的先生、天津电影制片厂方沉厂长(南开大学经济系1948届校友)也经常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协助丁导演的指导。

  化妆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化妆师时今老师担任。时今老师化的妆惟妙惟肖,不用刻意排练,那个时代的气氛就已经出来了。       

  8名学生演员均来自“红风车”剧组成立时的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的1984级二年级学生和1985级一年级学生。学生演员名单及分配角色如下:

  陈效禹(饰周朴园)、吴艳(饰蘩漪)、焦宏音(饰周萍)、韩今玉(饰四凤)、逯吉东(饰周冲)、阎宝星(饰鲁贵)、郭美兰(饰鲁侍萍)、张占军(饰鲁大海)。

  其中,吴艳同学、韩今玉同学不仅人长的漂亮,而且日语水平最高,所以最受日本媒体采访时的青睐。陈效禹同学生来老成稳重,稍一化妆“老爷”味儿就出来了。

  从1986年4月“红风车”日语剧组成立开始,除寒暑假及1987年短暂休整外,平均每周要利用晚上时间排练两至三次,每次两到三个小时。对于我们8名学生演员来讲,这是提高专业水平、增加阅历的极好机会,所以大家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排练期间几乎无人请假。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在1988年6月终于如期完成了四幕两个多小时的日语版《雷雨》话剧的排练。

  南开大学作为中国的知名学府,组织日语剧组用日语上演中国话剧并非难事。真正的困难是“赴日本演出”。

  在日本,谁来接收并运行这个项目?谁提供资金?谁提供场地?即使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也是难中之难。

  1987年时,因旅费、接收单位、外办审批等问题,“红风车”日语剧组的赴日演出曾一度出现过告停的危机。当时,学校和外文系都为赴日演出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特别是在日本,以日中友好协会会员、汉学家、翻译家池上正治先生(70年代南开大学外文系日语教学专家)、外文系日本语言文学教研室老主任林允信先生等为首的8位热衷于日中文化交流的友好人士,成立了“东京演出成功促进会”,在积极宣传中国名剧《雷雨》和南开的“红风车”剧组的同时,不断募集资金,扩大支持网络,终于在众多友好人士的奔波下,为“红风车”日语剧组的赴日演出奠定了物质基础,并最终促成了这一梦想的实现。

  

  演出后师生集体谢幕

  不仅如此,“东京演出成功促进会”还通过举办各种交流会,扩大与日本大学生、市民、政府官员及赞助公司的交流,并出资让“红风车”剧组成员参观东京代表街区、富士山、东京迪士尼乐园、横滨中华街、观看四季剧团文艺演出等活动。

  这些演出以外的交流活动、参观活动,在“用日语赴日演出”之锦上,又增添了“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体验日本,开拓视野”之花,“红色风车”日语剧组的理想和历史意义得以进一步升华。

  演出于当年6月14日在玉川大学、6月17日在东京调布绿色大厅、6月20日在甲府法人会馆举行。有众多的日本大学生、教师、政府官员、市民、日中友协人士、汉语学习者观看了演出。许多观众表示,通过观看演出对中国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想去中国观光旅游,愿意做中国学生的好朋友。

  演出时,虽然由于环境的变化偶尔出现语调过快、丢词落词等细节问题,但观众们依然自始至终兴致盎然,表现出了宽容、兴​​奋和好奇的心态,谢幕时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

  媒体更是对本次中国大学生的日语演出抱以极大关心,从以下当时7个新闻报道标题所使用的关键词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媒体对即将担负中日交流之未来的中国大学生运用日语拓展日中文化交流的方式、过程及成果是何等关注。其中,“中国学生”和“日语”被采用6次,“话剧”被采用5次。

  6月14日 东京新闻 《中国学生用日语表演话剧》

  6月14日 每日新闻 《请您欣赏日语学习的成果》

  6月15日 朝日新闻 《促进友好,提高语言技能——中国学生上演日语话剧》

  6月16日 NHK电视台 《来自中国学生的日语话剧》

  6月18日 朝日新闻 《中国学生剧团甲府演出日语话剧》

  6月20日 朝日新闻 《中国学生剧团充分展示演技》

  6月20日 山梨日报 《中国学生上演日语话剧》

  遗憾的是题目并未提及“红风车”,甚至是“南开”,但该词语已经完全被“中国学生”所替代,即“红风车”剧组荣幸地代表了南开,更代表了中国大学生。

  时光飞逝,南开大学外文系“红风车”的往事已经过去了31年。此时,创立“红风车”日语剧组的吴振坤教授已经离世,池上正治老师73岁,丁小平导演89岁,当年登台表演的60后学生演员8人也都已经超过50岁了。

  2019年恰逢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再次回首外文系“红风车”日语剧组赴日演出的盛况,感慨颇多。当然,实现中国大学生首次用日语在日本上演中国名剧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点毋庸置疑。另一方面,从体验日本、拓展视野、促进交流的角度来看,当时与中国有着巨大经济差异的、正处于巅峰状态的日本令人极其羡慕,这种羡慕让人产生奋发图强的原始动力。而这种奋发图强动力的汇集,虽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一定也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个不可忽视重要因素之一。

  80年代的日本经济是一个奇迹,世界企业前十中有7家是日本的,世界500强中也有一半是日本的。

  而后,从“红风车”赴日演出时的1988年至2018年的三十年间,中国GDP取代日本由第11位上升至第2位,GDP总值增长了四十倍。

  最后,深深感谢为“红风车”日语剧组实现梦想,以吴振坤教授和池上正治老师为代表的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努力的老师、友好人士以及挚爱的母校南开大学外文系(现外国语学院)!

  原南开外文系“红风车”日语剧组

  焦宏音

  2019年4月20日于东京

  作者简介:焦宏音,1985年进入南开大学外文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现日语系),1989年毕业。1986年曾任学一食堂学生管理员,1987年任系学生会主席,1988年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现定居日本。

编辑:林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团队在光交联构建纳米凝...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吨...
“牢记嘱托 铸魂育人”全国高...
航天工程大学、中国电子科技...
校领导赴杭州重点中学和校友...
南开大学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
纪录片《百年巨匠》讲述南开...
南开大学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
我校两教学团队获评市级教学...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