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百年校庆
康乐院士做客“百年南开大讲坛”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19-09-11 15:00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窦伟浩 王凤箫)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河北大学校长康乐做客“百年南开大讲坛”,在我校生物站报告厅为南开师生带来了题为“飞蝗体色与群体防御”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前,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负责人为康乐颁发“百年南开大讲坛主讲人”纪念牌。

  报告中,康乐以“生物体色的变化”为中心,以飞蝗(Locusts)为模型,介绍了自然界中生物体色变化。他指出,生物体色变化有的是为了与周围环境形成呼应、隐蔽自己,而有的是拟态,向捕食者发出警告信号。但是关于体色变化的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康乐团队在研究飞蝗的群居和散居时发现,散居飞蝗个体成绿色,群居时背板成黑色、腹部成棕色。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康乐认为,背板体色转变并非由黑色素引起,而是红色素增多引起,因为三原色中红加黄加蓝为黑色,围绕这一假说,在对群居和散居的飞蝗个体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时发现βCBP(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差异最大,群居个体大量表达βCBP,而散居个体几乎不表达。正是由于βCBP与胡萝卜素结合后呈现红色,使得群居个体背板变黑。

  康乐在分享中表示,为了证明βCBP的表达与群居哪个对飞蝗体色影响更大,他与团队设计了βCBP基因表达的干扰个体,发现βCBP的表达对飞蝗个体颜色变化起主要作用。

  康乐谈到,群居行为使得飞蝗更不易被捕食者捕食,因为群居时飞蝗个体体内Phe(苯丙氨酸)转变为Pehenylacetonitrile(PAN)苯乙腈,当飞蝗受到捕食者攻击或侵扰时,会将PAN分解为有毒的HCN,从而使捕食者远离这类食物。

  康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复杂自然现象背后的真相,并在会后与师生们进行了交流互动。

  康乐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是国际上生态基因学研究的领衔科学家。他将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结合,系统研究昆虫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进化生态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团队之一。近年来,康乐团队又以昆虫为模型研究人类疾病,如帕金森,并有了一些重大发现。

  康乐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国昆虫学会国际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强国建设中的历史学科使命...
校领导率队赴福建省开展招生宣传
南开大学26项成果获天津市科技奖
跨越3600公里 大中小学教师共...
学校召开科技园建设工作领导...
乌兹别克斯坦专业教育机构管...
南开大学举办2025年柏年助学...
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一行来访
南开大学与鹏银数据签约合作
南开师生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