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南开大学外语课上出“思政味儿”
来源: 南开新闻网发稿时间:2017-07-03 11:08

南开新闻网记者 聂际慈 通讯员 李娜 刘瑞毅 刘维爽

  外语专业是中西文化思想碰撞激烈的前沿学科。外语课在促进多国文化交流、百家思想聚合的同时,也为专业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挑战: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外语专业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值得探索的新命题。记者了解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努力让专业课程上出“思政味儿”,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教学内容处处都是中国表达

  “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便明确提出外交、外事干部应遵守的‘16字方针’,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总理很好地定义了对外交、外事干部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做外事工作一定要说‘中国话’、懂‘中国事’,而翻译人员更要注意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这是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传英教授在英语口译专业课《同声传译》中的必讲内容,他认为根据目前口译及其他外事工作的特点,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党的忠诚。在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下,坚守职业道德、提高政治素养甚至比掌握翻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据同学们反馈,口译课的辅助教学内容中有几个“必读必看”,对提升综合翻译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就包括《新闻30分》《参考消息》《经济学人》《麦肯锡季刊》等。通过长期高强度、不间断的“课外自修”,在加强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特别引领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使用“标准中文”。王传英始终对学生强化“外事无小事”意识,认为翻译人才培养归根结底关乎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世界大格局,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和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发展特征“润物无声”立德树人。

  李晶晶是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青年教师,在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和翻译系系主任胡翠娥两位教授的提议下,她面向本科生首次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及翻译》。谈到课程设计的初衷,李晶晶说道,无论是教学过程中,还是实战翻译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涉及中国政治话语翻译的问题,而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掌握。在课堂上,李晶晶会本着“政治性、可读性和及时性”的三大原则,选取实例先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分析和把握西方政治演讲的特点,进而结合当下中国热点问题,选取“新鲜出炉”的国家政策文件或者会议精神进行解读并做翻译练习。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话语权日渐增强,西方民众对于中国的关注热度提升、范围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这就对从事中国政治话语翻译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晶晶谈到,今年“两会”中,长期从事“向世界说明中国”工作的前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在提案中建议,做好政治话语人才储备工作,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在李晶晶看来,高校则是人才储备的“摇篮”。她坦言,开课之初“有些惴惴”,不确定这类课程会不会遇冷。令她没想到的是,一间40人的教室挤满了学生。当问及学生选课的原因时,学生表示出的对中国事务的关注,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对全球化格局的认知令她很欣慰。

  为了上好这样一门带有“中国温度”的特色课程,李晶晶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往返京津两地,参加翻译及传播主题的讲座。“掌握一手资料、领会中央政策精神最精准的解读,可以在课堂上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最鲜活’的讯息,让我很兴奋。”李晶晶如是说。

  诸如此类非传统意义的符合时代特点且具有“中国特色表达”的专业课程还有很多,外国语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杜卫华将此类课程定义为教学体系中的“思想钙”。

专业课不能与思政教育“绝缘”

  “《查理周刊》事件,你怎么看?”在外国语学院公共英语教学部主任李霞《西方文明溯源》课堂上,学生们常常“被要求”从多角度来探讨看上去有些挑战性的话题,而这样的话题往往可以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辩”。李霞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教师要首先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心中有学生,课堂有空间”这是李霞最常说的话,她也是这样做的。对于学生的疑问困惑,她不回避不搪塞,同时课堂上多采用讨论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地、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水到渠成,润物无声。李霞也坦言,课堂教学要想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师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近年来,李霞带领公共英语教学团队通过多轮深入的教学改革,力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三尺讲台,守土有责,立德树人。

  英语系博士生导师马红旗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失时机地选取同一新闻事件的国内外不同媒体报道文章来对学生进行批判性辩证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马红旗针对“特朗普政府组建以来其运转效率”这一话题,选取了《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以及《独立评论》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文章,就“体制、效率及民主”等话题分小组进行研讨。在指出“同一事件,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便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样一般性结论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感受到思考和分析事件的视角更多元,思路更开阔,避免了简单说教的枯燥乏味。马红旗认为,既然中国的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那么专业课就不能与思政教育“绝缘”,这涉及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政教育的内容完全可以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在宽松开放的学术讨论氛围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更新教学方法,在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并且不失时机地明确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立场。

  交叉学科的课堂讲授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具有挑战性。《法律英语翻译》一直由翻译系副系主任苏建华主讲,多年来这门课已经成为学生口中交叉学科课程的“标杆”。随着教育形式和要求的变化,苏建华也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调整授课方法,“外语+”的教学方法为课堂带来了“新风”。每学期授课时,苏建华都会建立一个微信群,利用新媒体平台每周坚持发布一个贴近生活的法律实例由学生分析并阐述,引发兴趣,启发思考。他在课堂上介绍法制体系和法律翻译方法的同时,格外注重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对当下热点事件进行交叉学科分析,站在国际大格局的视角下理性解读媒体报道。近期,苏建华正通过《美国总统特朗普的7国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叫停》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了解分析美国的司法制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外语学科背景的学生法制思维和交叉学科分析能力大幅度提升。

  而在英语系博士生导师张文忠教授主讲的《英语研究式学习》课上,最独特的教学方法便是“体验式”,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张文忠积极引导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授课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点,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这些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课题,从选题、调研到数据分析最终形成报告,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自我超越的过程。”二年级本科生陈道欣选修了此门课程,班级同学们分两组开展课题研究,一组选择关注性少数群体,一组则关注大学生就业收入的性别差异。

  “通过研究式学习课程,我们学到了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学会了主动思考问题、辩证看待问题、全方位探索问题的方法。”上过这门课程的学生都有此共识。张文忠则认为,研究式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得英才而教之,师生同学共进,这才是师之幸福。”

第二课堂用“思政让外语更深刻

  “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实,紧密联系现实、历史,关注和回应现实社会中思想文化建设以及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面临的任务和问题,推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学科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英美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刘英教授和与会师生畅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她认为既要批判地借鉴“西马”的理论,又要融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性。

  这是外国语学院“博导主讲形势政策课”的首次尝试,在研究生群体中引起热议。“讲座使我们能够从多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社会实际的关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学习和批评视野。类似这样第二课堂的讨论模式,不仅让我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深刻的思考,而且也使形势政策的理论常识更加清晰易懂。”学生党员张彤分享道。

  也正是这次成功的试讲后,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导师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搭借“导师有约”等第二课堂交流平台,有意识地主动将外语专业与思政要点、时政热点相结合,开辟全新的讲座主题。

  “了解中俄文化交流史,有助于促进中俄文化互识,为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和引进优秀外来文化提供借鉴,探讨异质文化输入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利弊得失,有益于消弭两国政府和人民间的隔阂,深化双边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阎国栋教授主要从事中俄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他在以《中俄文化交流历史与现实》为题的形势政策课中,引导学生关注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吕世生教授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认可度的提升,加之以翻译实践的逐步深入和改善,包括戏剧、剪纸、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吕世生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为主题走上形势政策课课堂,回应“继诗歌和小说之后,中国戏剧如何‘走出去’、戏剧翻译的瓶颈是什么、该如何突破?”的问题。

  博士生导师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第二课堂”,将“思政味儿”辐射全院,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形势政策课引导学生在“四个正确认识”指引下,树立正确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进而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