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记者 吴军辉
学科是大学进行教学科研、汇聚队伍、服务社会的综合性育人载体,体现大学的学术禀赋。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积极建设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朝着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
对标一流 学科布局不断优化
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围绕新校区规划建设和启用,从发挥基础学科优势出发,着眼于强化服务能力和长期竞争力,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
学校着力支持若干优势学科“起高峰”,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建高原”和个别学科“补短板”,坚持“收缩握拳式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学校停办生物医学工程等7个专业,调整高等教育、军事思想等学科,形成了文、史、哲、法、经、管、理、工、医及艺术等门类综合发展的新布局。
学校着力打造具有南开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工学体系:2013年7月,对信息技术科学学院进行调整,新组建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2015年7月,整合化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泰达应用物理研究院在材料学科的专业和研究人员,新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7月,学校整建制接收天津市第四医院作为南开大学附属医院,为我校医学学科、医学教育获得突破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力推动了“医教研”协同并进。
近年来,学校还紧盯国家急需,推进应用社会科学发展。2015年6月,学校高起点成立金融学院。2016年8月,商学院获得国际顶级商学院认证机构———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的官方认证。
聚焦前沿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校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现行分科学院体制局限,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和跨学院研究平台,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和相互支撑的良好态势。
学校自主设置了环境史、数理经济、生物信息、服务科学与管理等交叉学科;整合化学、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力量,组建了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获得国家批准,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
同时,学校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一方面整合校内环境科学、历史学、化学、经济学、生命科学等十余个学科(学院)力量,成立生态文明研究院;一方面与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学术机构合作组建“中国生态文明学术联盟”,搭建跨高校、跨部门的高端科研、教育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学校充分发挥计算机、统计、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开展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方面研究。2014年4月,南开大学统计研究院揭牌成立。同年,整合了全校涉海科技资源的海洋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深化改革 创新学科发展机制
学校主动整合资源,依托“争创一流、统筹建设”计划,落实“分层建设、绩效调节”的学科发展新机制,优先确保对优势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争取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学科;重点支持“较优势学科”,使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着力加强“特色学科”,形成若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科方向,抢占未来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经过“985工程”“211工程”连续3期支持,我校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优质率显著提升。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29个参评一级学科中,排名全国前五位的学科8个,前十位的学科20个,占参评学科的69%,较上一轮增加5个。化学、数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10个学科类别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其中化学进入了前1‰。同时,学校运用统计计量学方法,以科研论文发表为主要指标,完成了对全校20余个一级学科的“摸底”分析,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2011年至今,我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由24个增至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由15个调整至12个。目前,我校共有天津市重点学科27个、重点建设学科两个。5年来,学校还新增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西班牙语、物联网工程、国际商务、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
在南开争创世界一流的征程中,学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顶层设计不够清晰,基础学科优势不牢,应用学科发展不足,交叉创新受到束缚,学科优质率有待巩固提高等都制约了我校学科快速发展。未来,学校将扎实推进“学科提升计划”,着力加强学科协调群聚、交叉创新的能力,在抓好一级学科建设的同时,推进基于门类的学科群建设,有重点地支持与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的新兴学科发展,努力打造综合性、研究型、有高峰的学科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