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记者 乔仁铭
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方针,抓大项目、好项目,建大团队、大平台,秉承“公能”校训,积极发挥智库作用,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努力承担并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的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大战略中,学校的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南开团队研发三维石墨烯新材料,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只靠光的驱动让物体产生较长运动距离;研发国内首辆“脑控汽车”,在我国首次实现了人脑驱车及脑电信号与汽车系统的“联结”;研发“可呼吸”钠-二氧化碳电池,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完成“配位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项目,为配位聚合物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5年来,学校共申请专利1550项,其中发明专利1464项,实用新型83项;获得授权专利667项,其中发明专利606项,实用新型60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0项。
近五年,我校获各类科研经费20.7亿元,牵头或参与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4项、重点基础研究计划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4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1项。新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研工作服务社会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学校还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津南研究院等合作转化平台,蓖麻航油、智能机器人、新型环保农药等一批高水平成果正在转化落地。
在人文社科领域,南开同样持续发力。2011年以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形势喜人,实际入校科研经费、承担课题数量、研究成果数量及质量、科研平台建设均呈现良好势头。
学校积极推进人文社科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探索以水平质量和创新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先后出台了《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15年)》《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办法》《南开大学关于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通过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专注于重大项目选题策划和预研,5年来学校共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8项,中标重大项目总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经过努力,我校16项成果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6项成果获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人文学科研究实力提高的同时,南开的学术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南开版《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工程于2014年正式启动;由我校牵头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认定,成为全国首家以经济建设为主攻方向的协同创新中心;我校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获批为天津市首批高校智库;依托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学校参与了国家或地方多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500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党和政府决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紧紧抓住“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这条主线,坚持从国家战略中凝炼关键问题,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并成立生态文明研究院,对自由贸易区、协商民主、达沃斯论坛等组织跨学科联合攻关,不断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切实增强了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喜看成就,立足当下。学校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奋斗目标还需进一步明确。对于南开,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需求的科研方针有待深入落实,在国家科技重大计划中的作用仍需提升。未来,学校将继续瞄准前沿需求,多出有国内外影响和支持发展效用的好成果,进一步激励成果转化,加强前瞻性的长线部署,拓展学科合作,加深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不断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全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