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朱丽琨 摄影 任永华)7月3日晚,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做客夏季学期名人讲堂,带来专题讲座:做有用的化学,做自己的化学。偌大的教室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周其林便开宗明义,说明题目中的“有用的”不是指能够带来即时的经济效益,而是能推动科学发展,解决科学问题;而“自己的”化学则强调突出研究的特色,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专注的、深入的研究,直至做到“有用”这个程度。两个简单的词却道出了实验化学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即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
在正式论证之前,周其林先介绍了手性的概念。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活化的事例,使台下的普通听众对专业的知识有了直观的了解。从哈根达斯和普通冰淇淋用糖原料的不同,引出映异构体具有不同的性质,从海螺、螺丝和教堂的立柱形状,看左右手螺旋的普遍存在……这些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化学奥秘使听者不时惊叹。
接下来,周其林举出3个化学研究中的例子。日本有机化学家野依良治用30年潜心研究有益光学异构体的人工合成,终于制成Ru-BINAP催化剂,极大提高催化效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有害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在化学界和化工企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周其林通过这一事例说明化学的“有用”一定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此外强调研究得广不如研究得深,30年专注探索一个问题的精神,值得现今硕士博士以及科研人员学习。
美国化学家夏普莱斯的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的发现过程,则充分体现了化学研究的个人特色。当时许多人对所谓热点问题即催化不对称氢化反应趋之若鹜,而夏普莱斯从早期的原始的材料中获得灵感,独辟蹊径,开创催化不对称氧化反应的研究。历时17年,研究数千种烯烃底物后,终于使反应速度有了质的飞跃,反应底物范围大为增加。周其林院士藉此例进行了总结:首先要选对研究方向,即选择“非常重要,但没有解决”的问题,随后通过思考加提问的方法,沿着具有个人特色的道路深入探究,这样的研究才能是有价值的,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
周其林还介绍了自己在做的金属卡宾对氮氢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研究,并坦陈还没有到“很有用”的程度,他将继续在加强反应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方面进行努力。最后,周其林认真地说了一声“下课”,这堂精彩的化学课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周其林此次面向普通本科生和广大市民的讲座特意准备了大量背景介绍,这样用心的讲授方法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场内不时传出会心的笑声与掌声。
当晚有许多市民专程赶来,与在校大学生一起共享科学盛宴。一位公司职员说,自己下班特意来听院士讲课,给自己的大脑“充充电”。带着上初中孩子来听讲座的张女士表示希望孩子能在暑假做些有意义的事,感受大学的学术氛围。年逾八旬的罗教授表示自己虽然不是化学专业,但愿意博闻,愿意思考。“只要学校办这样的讲座,我一定还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