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管健:面对疫情在危机中寻求成长
来源: 《天津日报》2020年2月12日第9版发稿时间:2020-02-25 22:08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心理学家在行动!各种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权威的公众自助疏导指南、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迅速出台,科学并规范指导疫情防控战役中感染人群、隔离人群、医护人员、普通公众等各类人员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精准发力。面对疫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者担忧、恐惧;居家隔离的普通百姓处于信息风暴的漩涡中,恐慌情绪蔓延,网络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失控感提升。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国家,疫情都是一种创伤,席卷而来,猝不及防。

  自古至今,人们总是认为创伤与痛苦并列,在灾难事件中溢满负性情绪,心理学中意义学派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就开始探索关键性生活危机是否也是一种成长性力量,能否为变革带来可能。创伤并不仅仅是诅咒、惊恐、担忧、思虑,还应该是希望、契机、拐点和成长的机遇,创伤后成长会带来韧性、乐观、凝聚感、寻求意义。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约瑟夫关于积极心理学有一本著名的书籍,《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创伤后成长心理学》,它传递出一种信念,凡是我们受过的伤都将成为我们勇往直前的资本。创伤后成长由此被界定为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它不仅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发生在群体或国家层面。人们在创伤中体验压力,感受不安是正常而自然的心理反应和认知过程,被动的态度是无奈、消极、焦虑和无助,主动的态度要求在危机中不光感受“危”,还要寻找“机”。疫情这个创伤事件对我们而言并非一味是糟糕透顶,它反而是敲响的警钟,是考试的答卷,它提醒我们警醒,提醒我们重新认知,寻找正确的道路再出发。任何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正如硬币的两面,在我们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或不安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能产生新的认知,这些转变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个体层面,隔离与简单的生活,虽然暂别了霓虹初上、灯火璀璨,反而在断舍离后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切和平和;经过疫情防控阻击战反而更体察出生活的健康和快乐宛如涅槃重生的礼物,使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复多次提醒洗手、戴口罩等强化式行为,反而给我们灌输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沉思事件背后的弊端,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还要深深地敬畏自然,感知自然与人的和谐,寻找到新生活方式的出路。

  就社会层面,每一次社会性的冲击都会带来新的调整,中国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反而在调整中找到更正确的出路,加速前行。新的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方式,线上教育必将如火如荼;新型娱乐方式搭靠网络平台,会衍生更多的经济生长点;公众医疗需求和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新型医疗将对传统医疗加速改变,大数据采集样本、网络问诊、医疗资源协同性和共享性必将提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社区基本单元,强化基层社区社会管理效能;智慧城市加大前进力度,物流供应链管理、跨区域跨部门协调管理,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就国家层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光是一场眼前的战役,还要找差距、补短板。疫情来袭,是困难,也是考试,小到个体重建生活习惯的养成,大到国家宏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改善,都让我们重新审视,精确方向,奋力出发。防控一线是考察干部是否担当作为的最好时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只是医药卫生领域的战役,而是全方位的工作,科研攻关需要有效联合、组织协调、统筹调配,科研评价机制将加快从唯论文的囿限中走出来,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城市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多部门、多领域的协调会更有经验,在诸如重大环境污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公共危机面前可以更好地应急联动;政府部门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捐助慈善系统的监管力度和透明化;面对风险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信息透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借助网络平台加快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法治建设,尤其是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会加速提上日程,人居环境整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居民健康生活习惯培养都将得到迅速加强;新的产业链快速形成,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信息敏锐捕捉风险,助力社会治理科学化,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箭在弦上,一味沉浸在对生活失去控制的无力感和对死亡充满恐惧的焦虑感中,只能逐渐沉沦和懒散,对疫情阴影之下新的机会是否有所思考,是否有所准备?个体面对创伤欲寻求成长,需要益处寻求和意义建构,在困境中形成积极性思维过程。有意识沉思,发现在创伤事件背后可以建构的意义,看到希望并乐观达成,将创伤事件看作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寻求积极应对策略,提升开放性的益处寻求。于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疫情也需要转化视角来认识,将危机看作契机,借此寻找出路,找到短板,克服困境,增强自我和社会机体的力量,实现国家整体各个方面的新超越。

  林语堂在中国人国民性的描述中认为,中国连绵五千年历史,经历多少旱灾水患、外敌侵凌,五千年中多少国度相继兴亡,而它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是其坚韧性所在。多灾多难,却又不屈不挠。创伤后成长会使我们在面对生活危机斗争中体验出积极的心理改变,对创伤经历重新思考,并培育新生活的力量,在危机中获得新生、成长、突破,乃至超越。一个社会犹如一个肌体,没有永远的风平浪静,暴风骤雨和惊涛骇浪才能铸造一个更顽强的国家,才能经得起任何的考验。面对现实,哪怕暂时是残酷的,也必然会在痛苦中反弹,在磨砺中坚韧,在艰难中找寻出路,那些受过伤的会成为宝贵的财富,诞生新的奇迹,注定新的超越。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南开大学“文旅AI心理引擎”...
光大传统 “智”向未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