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李全: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国土空间
来源: 中国网发稿时间:2019-11-12 09:08

  李全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下简称“三条控制线”),意见为我国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规范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国土保障基础。这三条控制线的核心是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和城镇的功能空间,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国土安全。

  生态保护方面,我们一方面要按照生态功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持续性的生态修复,因为在生态保护红线外,多年来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部分地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这些污染的土壤不仅仅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影响,对农产品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威胁。

  资料显示,2014年4月17日,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公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耕地质量等级劣质率为27.9%。与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不同,土壤修复工作耗资大、耗时长、处理过程复杂,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而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形势复杂,部分严重污染地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物并存,土壤污染类型多样。调查公报还显示,当时全国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农田已达3600万公顷,污染物类型包括石油类、多环芳烃、农药、有机氯等,因油田开采造成的严重石油污染土地面积达1万公顷,石油炼化业也使大面积土地受到污染,造成农作物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全国受重金属污染土地达2000万公顷,其中严重污染土地超过70万公顷,其中13万公顷土地因镉含量超标而被迫弃耕。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土壤修复工作刻不容缓,这不仅仅关乎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更关乎千千万万个百姓家庭的健康生活。

  政策方面,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对生态环境建设乃至于土壤修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了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而且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国务院于2016年5月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当然,让我们欣慰的是,在中央的政策持续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的土壤修复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的短板已开始聚焦于技术方面了,我国试验了包括热力学修复技术、热解吸修复技术、焚烧法、土地填埋法、化学淋洗、堆肥法、植物修复、渗透反应墙、生物修复等多种土壤修复方式。

  在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洋教授”,他致力于要让贫瘠土地长出绿林,他就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瑞士籍教授奥斯丁巴特瑟史德海林,他和同在中山大学任教授的谢致平女士一起,使用生物固氮技术为中国的土壤修复工作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江西省赣州市一块废弃稀土矿区,让曾经寸草不生的受污染土壤长出了茂密的绿林。

  史德海林教授从事生物固氮研究已有30年,2005年,他和谢致平教授来到中国,将最新的土壤修复技术带到国内,打开了中国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新局面。今年9月30日下午,奥斯丁巴特瑟史德海林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我们希望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以及社会接受度的提高,未来中国土壤修复工作能够可持续下去,为我国国土空间的永续发展助力。

编辑:张丽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