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吴荣生:南开校训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来源: 学习时报2019年3月1日6版发稿时间:2019-03-05 20:46

  吴荣生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百年南开时勉励师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南开大学是为公为国而兴办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是爱国主义传统的主要表达方式。

  国难孕育“公能日新”校训。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中说:“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20世纪初的中国,救亡图存是时代的主题,教育救国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南开学校初创之时,校父严修就提出了“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尚公,即注意灌输“爱国合义之理”,“务使人人皆能视人犹己,爱国如家”。尚武,即注重培养尚武精神和强健体魄,使学生“发育其身体、严整其纪律、造成完全之人格”。尚实,即注重讲授“下益民生,上裨国计”的学问,“以期发达实科学派”。就教育理念而言,“尚公”亦即“允公”;“尚武”和“尚实”都有强调“允能”的意味。由此可见,严修倡导的“尚公、尚武、尚实”教育方针与南开校训“公”“能”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可视为南开校训及表述形式的历史起点。

  “日新月异”一词正式见于重要的学校符号是在南开校歌的歌词中。校歌中有“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其中“月异日新”亦即“日新月异”,乃是南开校训核心理念“新”的早期表述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张伯苓先生阐释“公能日新”的演讲甚多,他说:现在中国最需要的,也就是一个字“公”,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来造成中国所缺乏的公字来”。

  大约在1933年前后,南开学校开始明确地用“公”“能”二字表达教育宗旨,南开校训的要义及表述方式均已初步形成。早就写入校歌的“日新月异”是一个现成的成语,关键在于如何表述“公”与“能”?最终的选择是化《诗经·鲁颂》中“允文允武”为“允公允能”,创造了句式古朴文雅、涵义更为丰满的校训表述形式。至此,南开校训完成了理念提炼和表述选择的漫长过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年开办南开大学,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去培养人才的。”南开系列教育宗旨的核心理念始终具有新、公、能三位一体,统一于爱国主义的特征。培养公与能的素质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中国,以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前祧后续,日新又异”。

  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人独创的校训,它是南开教育理念的凝练,也是南开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南开心,铸就南开魂。

  张伯苓先生在南开学校建校三十周年纪念会上宣布,南开学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致力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和“服务社会之能力”。后来,张伯苓校长进一步解释南开校训道:“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南开大学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走在时代的前列。”

  1935年9月,张伯苓校长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始业式)上,作了《认识环境,努力干去》的演讲。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国难当头,张伯苓先生将国家比作四面墙都要倒的房子、院子,向全体师生发出了震耳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斗志。著名的“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更是未来之问,充分体现了“公能”爱国观的时代特色。

  正是因为南开学校的爱国主义传统及其“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所传达出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其成为帝国主义打击、报复和迫害的主要对象。1937年7月日军入侵天津后,开始疯狂轰炸和焚烧南开学校,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成为一片废墟。轰炸之后,日军宣称“反日大本营南开学校被毁”,可见日本侵略者也将南开视为天津“造成反日情绪与反日活动中心”。炮火中的南开大学,不得不全体撤离到昆明,随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临时组建起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爱国奋斗,公能日新”。南开校训的历史贡献及思想成就集中体现于“公、能、新”联袂一体的爱国观。

  爱国之“公”的拣择。南开校训将“允公”置于首位,正是源于对时代主题的深入思考和对爱国主义的深切体悟。张伯苓先生认为,要“痛矫时弊,育才救国”,“第一件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先养成大家‘为公’的精神”。由此可见,倡导“允公”的现实意义就是革除传统道德体系的弊端,矫正传统学校教育的偏弊,将公德置于私德之上,以爱国乐群的“公”取代效忠君父的“孝”,造就一大批崇尚“为公”精神的现代精英。

  爱国之“能”的凸显。中国古代专注于道德人格的设定和培育,受教育者缺乏求实精神、科学素养、客观知识和实践能力。南开校训矫正中国传统学校文化的偏弊,兼采古今中外教育理念的优长,创造性地将“允能”与“允公”并列,以注重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为教育宗旨,凸显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爱国之“新”的张扬。南开大学的“公能日新”校训既是继往开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与时俱进、改造陈旧传统文化的产物。南开大学的创办者们很早便将“新”字写入校歌、校训。“日新月异”旨在激励师生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积小成大、永不停步,并把培养具备“日新月异”精神及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列为办学的主要目标。新时代,要继承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弘扬追求变革的时代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秀人才。

编辑:张丽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李建先生南开大学校董致聘暨...
中交物业服务集团一行来访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天津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布局...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