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白长虹:发展旅游产业 筑牢幸福基石
来源: 中国旅游报 2017年12月20日3版发稿时间:2017-12-20 13:33

  

  旅游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我国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实践探索为人民幸福生活增光添彩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当前全国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导航仪”和“指南针”。从旅游的角度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旅游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我国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实践探索为人民幸福生活增光添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旅游业发展早期,受制于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经济水平低下等因素,旅游仅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对于大多数人民群众而言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及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旅游已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为大众化的消费,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刚需”。如今,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人们通过旅游,增长见识、放松休闲、追逐快乐,进而获得幸福感。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位列“五大幸福产业”之首。

  旅游的幸福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二是产业层面。在个体层面,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愉悦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最终构成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通过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明确指出:“旅游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类实现自我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旅游能最好地满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服务体验,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幸福感。

  在产业层面,旅游业综合效应大,带动能力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一是促进创业就业,增进民生福祉。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关联产业多、服务链长,因此就业层次多、门槛低、涉及面广、容量大。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已超过10.26%。二是助力扶贫富民,促进乡村振兴。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加速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扶贫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渠道。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产业性强、带动面广、返贫率低,可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促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旅游+”如火如荼,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如今,旅游业主动与中医药、体育、康养等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养老、疗养、健身等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与渠道,大力推动了现代健康产业发展。四是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延伸,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近年来,以“厕所革命”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正由景区内走向景区外,由城市延伸至农村,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推动了人居生存环境的美化和保护,着力改善了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得到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之首,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发展新规律与新要求。旅游业也要砥砺奋进再出发,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一些方面着重发力。

  其一,坚定不移推进全域旅游,满足新时代旅游新需求。当前,我国旅游业已实现由“小众游”向“大众游”转变,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游客需求不断持续升级,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特征明显,个人游、自助游、自驾游等成为主流的出游方式。新时代,我国旅游正面临着旅游有效供给不足与井喷式旅游需求不平衡的典型矛盾。这就必然要求旅游市场供给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不断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新

  变化。未来,仍需在全域旅游发展主线下,不断构建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保障游客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不断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服务模式,应对市场需求升级;不断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不断弘扬文明旅游,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快乐的旅游氛围。

  其二,大力强化旅游安全保障,提升新时代游客安全感。安全是游客出行的第一诉求,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与基础。随着游客出游数量的大幅增加以及游客出入境旅游时空范围的不断拓展,游客旅游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已成为旅游行业不容忽视的一大重要问题。此外,在全球范围来看,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因游客来源广、人数多、影响大,正逐渐成为旅游安全事故的高发地,旅游安全已然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不可回避的新挑战。因此,对于我国旅游业发展而言,应未雨绸缪、常备不懈,强化旅游安全保障与体制机制建设,保证安全信息渠道畅通,做到应急响应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快速得当。例如,近年来我国实施并组建的旅游警察就是提升新时代游客安全感的生动实践。

  其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多年来的乡村旅游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重要力量、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得以美丽、农民得以富裕、农业得以兴旺。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大有可为。立足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一是要更加注重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二是要更加注重游客与原住居民之间的平衡,营造和谐的主客关系,构建游客与居民的主客命运共同体。三是要更加注重服务供给与游客体验需求之间的平衡。不同于繁华忙碌的商业都市,乡村旅游更多的应是慢生活、慢旅游的象征。因此,乡村旅游的打造应符合当代游客的漫游主义新需要。四是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之间的平衡,优化旅游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其四,深入推进“旅游+”,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离不开个体的身心健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当前,“旅游+中医药”“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养老”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将旅游业作为发展健康新业态的重要领域,并部署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等涉旅产业。未来,旅游业可在当前的发展基础上,不断加大政策资金供给,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注入健康旅游产业,持续推动旅游与健康医疗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开发多样化的健康旅游产品,制定相应的配套服务标准,创新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健康旅游品牌,促进健康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形式、有特色、强体验的优质健康服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国旅游业历经40余年稳步发展,已从边缘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今天的旅游,正前所未有地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新时代下的旅游业,当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筑牢幸福基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谋求人民幸福的新征程中尽其所长、大有作为。

  (作者白长虹为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创始院长)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我校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启...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南开团队光刻图案化操控揭示...
校领导应邀在中国高等教育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