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叶嘉莹:义山佳处 不可思议——李商隐诗讲录
来源: 2017年11月3日 第16版发稿时间:2017-11-03 22:34

 

  图① 叶嘉莹先生

  图② 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

  图③ 张采田著《玉溪生年谱会笺》

 

 

  叶嘉莹讲 宋文彬整理

  一

  李商隐的诗在意境方面有一种开拓,他所写的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看一看他的诗,然后再下结论。我们先来看他的《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写的是神话传说,不是单纯地用这个神话,而是把神话融入自己的感情,用意来使用的。

  李太白的《远别离》,虽然也用了很多神话,可是他在诗中说“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把现实的意思点明了,所写的是政治上的争斗。可是李商隐说的是什么,诗里面点明了吗?没有。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这是一个神话传说,因为第一句写了瑶池,所以题目就叫做《瑶池》。杜甫的诗中也写过“瑶池”,可是杜甫笔下的“瑶池”所指的,一个是玄宗喜欢求仙,一个是贵妃本来是女冠,女冠就是女道士,他所指的是现实。李商隐也写“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传说瑶池上有王母娘娘,这个“母”一般人都这么称,说是瑶池上的那个王母,可是李商隐说的是“阿母”。为什么不说是“瑶池王母”呢?他完全可以说“瑶池王母”,第三个字的平仄没有关系,而且“王”字是平声,“阿”字也是平声,他为什么要把“王母”写成“阿母”呢?你要知道,瑶池的王母娘娘是一个客观的、大众的一个称呼,一个尊称,要是把“王母”称为“阿母”,就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仿佛是“阿哥”“阿弟”“阿妈”这样的称呼。“瑶池阿母”,如果天上真的有一个神仙,如果那个神仙真的关怀我们人间,她就应该爱护我们,她就应该拯救我们,那么“瑶池阿母”是不是不理我们呢?李商隐说不是的,她是关心我们的,所以她整天把她所住的楼阁窗子打开。“绮”是说那个窗子上有雕刻的花纹,很美丽的花纹,所以说“瑶池阿母绮窗开”。如果天上有一个像母亲一样关怀我们的神仙,她把窗子打开,听一听、看一看我们下界人类的悲惨生活,会怎么样呢?

  讲这首诗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很多年以前看过的一个剧作,那是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作品。这个剧的一开场就是从舞台上边传来声音,整个舞台完全是黑色的,有一个人全身穿着黑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一个衣架,衣架的钩子上有一个人的脸孔,在黑暗中你看不清楚。舞台上有两个人对话,神(就是舞台上边的那个人)说,从天上到地下,我留下了一个孔道。天地之间,神仙和人类之间有一个交通的孔道。为什么每天从这个孔道传进来的都是哀哭的声音?为什么人类过着这么悲惨的生活?所以神就对他的女儿说,我要让你下去看一看,为什么人类一片哀哭。于是他的女儿说好,就下来了。舞台上方就飘下一片白绸子,很轻的白绸子,那个绸子在空中一转,就落到了衣架上,于是那个有一个人的脸孔的衣架就如同穿上了一件衣服,成为一个人形,然后神的女儿就体验了不同年龄的、不同职业的、不同环境的人的经历,都是艰难困苦、悲哀的遭遇。人类一片哀哭。

  二

  现在我们回到李商隐的作品上来,他说“瑶池阿母绮窗开”,如果天上有一个女子像母亲一样关怀我们,她也会听到“黄竹歌声动地哀”。“黄竹”是一个山名,据说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天子,也就是周穆王,有八匹骏马给他驾车,他要到瑶池去见王母,经过黄竹山的时候,下起了大雪,路上都是被冻死的人,周穆王为他的人民而悲哀。为什么我的人民这么贫寒饥苦,在风雪之中都冻死了?穆王就作了《黄竹歌》来哀悼人民,“黄竹歌声动地哀”和斯特林堡剧作中的想象是相似的。周穆王的那八匹骏马跑得很快,传说一天能跑三万里路。他到瑶池去见王母,岂不是应该乞求王母拯救他的人民吗?李商隐说“穆王何事不重来”?那个周穆王为什么不再到瑶池去了呢?这一句让我们想到的是,这种追寻本来就是虚幻的。如果早就有周穆王,如果早就见到了王母,那么为什么到了李义山所处的时代,人民还在悲哀之中呢?为什么整个唐朝,李义山所生活的那个人间世界,还是这样悲苦的一个世界?如果果真有瑶池,果真有阿母,她的“绮窗”果真是打开的,那为什么到现在这种能够求得神仙、见到阿母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呢?

  讲到这里,就要讲陶渊明了,陶渊明有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叫《桃花源记》,在《桃花源记》里边,陶渊明所要写的是一片人间乐土,在人世之间有一片桃花源,男耕女织,过着最朴实的生活,没有竞争、狡诈、欺骗,这是陶渊明假想的一片人间乐土,可是他最后说什么?进入桃花源的那个人,后来离开了桃花源,回到了外边的世界,他要再想回到桃花源里去的时候,就迷路了,没有办法再回去了。而且陶渊明说后来有一个叫刘子骥的人,听说了这件事情,想寻找这个桃花源,也没有找到。陶渊明在文章的最后说,“后遂无问津者”。这篇散文,表面上是说一个故事,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陶渊明用很短的几个句子就把感慨表达了出来。桃花源里边的那些人,陶渊明说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说桃花源里的人是在秦朝的时候就躲避在这里了。所以他们不知道后来的汉朝,更不知道后来的魏和晋朝。中国历史上魏之篡汉,晋之篡魏,一直到陶渊明所处的东晋,中国大半的北方国土沦陷在异族之中,那些灾难,那些人民的痛苦,是一代比一代更加深重的。天下果然有这样一个桃花源,能够不经历人间的战乱悲苦吗?这是陶渊明的假想,在这句话里他有很多的感慨。以前还偶尔有人去试一试,渔人偶然找到了桃花源,但后来迷路了,刘子骥呢?他也没有找到,就病故了。陶渊明最悲哀的一句话是:“后遂无问津者。”也就是说,后来就没有再想要寻找这个渡口的人了,连有理想去追寻这个美好境界的人都没有了。“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义山所要说的就是这种追寻,过去有过这样的记载,而这种追寻本来就是虚幻的,本来就是没有的。如果有的话,“穆王何事不重来”?穆王要去找王母,有种种原因,一个是个人的原因,是为他个人的追寻,为了满足私人一己的愿望。此外,从“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来看,不是为他个人的追寻,而是为了天下的追寻,那“动地哀”的人间能不能得到拯救?为什么再也没有一个穆王要去追寻瑶池的阿母了呢?而穆王走到黄竹,在他个人追求神仙的路上,他也为人民的饥寒作了《黄竹歌》,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就算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穆王,但还有八骏能够带他到瑶池阿母那里去吗?这就是李义山的感慨,可是他并没有像我这样很笨地说明,他完全是用感发来表现的。这是李商隐七言绝句的特色,有很奇妙的一种意境,他可以用很短的诗表现很幽深、奇妙的一种境界。

  三

  李商隐在很多诗中所用的典故都是人世间所没有的,都是出于神话的。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诗人在诗里面所用的形象。一般说来,杜甫诗中的形象,都是现实中的形象,他在《秋兴八首》中说,“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织女”虽然是神话故事中的神女,但是在昆明池的旁边,真的有一个“织女”石像。李商隐在《瑶池》中,所写的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形象,都是神话。但他不是不写现实,他也有写现实的作品,下面我们看他的另外一首诗《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生活。“东下三旬”就是说他向东走,走了差不多将近三十天了。古代交通很不方便,路都是黄土路,所以他说“苦于风土”。他骑着马走路的时候,在马上作了这首诗。“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他说,我绕过函谷关向东走,“东复东”就是不停地向东方走。

  诗的好坏,不是看你写的是什么内容,而是看你怎样写,要看感发的力量和表现的方法是怎样的。他说“征马”,就是一个行走的、前进的、在路上的形象。李商隐在“马”前用了一个“征”字,杜甫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北征》,“征”不一定是打仗的意思,在这里,“征”是远行的意思,就是走很远的路。“马”字本身给人的形象就已经是在路上奔波的形象了,“征”字也是指远行、长途奔波。李商隐说,我所骑的就是这样的一匹马。骑马是很现实的一件事情,可是他说,我是骑在“征马”之上,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人生的这种奔波的感受。“路绕函关东复东”,这“东复东”三个字也给人一种不停地奔波,一直向前走,从没有停下来过的感觉。

  骑着“征马”到什么地方去?回家?不是。他说“身骑征马逐惊蓬”,所追逐的是什么?是蓬草。中国古人常常用蓬草来表现一种漂泊的感受。蓬草是一种草,它的茎很细,上面有一个很大的“头”,秋天的时候,风一吹,它的茎就折断了,蓬草就随风乱转,像蒲公英一样。这是一种漂泊的、没有依托的形象。中国诗人常常说人生好像是“飘蓬”,或者是“转蓬”,所以蓬草给人的感觉是漂泊无依。什么叫做“惊蓬”呢?这是说,本来就漂泊无依的蓬草,现在又被惊风吹起来。“惊风”是什么风呢?不是夏天很凉快的微风,而是忽然间刮起的一阵大风、一阵旋风。“逐”就是“随”,他说,我长途奔波,漂泊无依,我骑的是“征马”,我所追随的是在惊风之中漂泊的蓬草,我到底要到哪里去呢?

  “天池辽阔谁相待”?我有一个目的吗?将来等待着我的,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天池”的传说出于《庄子》中的《逍遥游》,讲的是人的精神可以脱除世上的一切约束,达到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所表现的是一种哲理、一种思想。《逍遥游》里边有一则寓言故事,说北海有一条大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它的名字叫鹏。鹏飞起来,翅膀一张开,像垂在天上的一片云彩,可以上冲九万里。鹏要飞到哪里去呢?它要向南方飞去,南方有一片很大的海,叫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条鱼变成鸟,要飞到南冥去,做什么呢?庄子说,“去以六月息者也”。所以天池是鹏鸟的一个目的地,在那里它是可以得到休息的,是可以得到安居的。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可以真的使你的身心都得到休息吗?李商隐说,我就是在追求这样一个地方,“天池”对我来说究竟在哪里呢?那真是太辽阔了。

  李商隐所表现的悲哀,总是更深一层的。天池是辽阔的,就算你到了天池,又怎么样?“天池辽阔谁相待”,你有一个伴侣吗?就算你到了天池,你也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没有人在那里等你。李商隐说,他的人生就是“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就算到了天池,“天池辽阔谁相待”,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日日虚乘九万风”,每天都在可以转到九万里高空的风中,就是《庄子·逍遥游》中说的那种风。他说,我就如同乘着风一样漂泊,我有一个目的吗?有一个目的也好,但是我没有一个目的,就算我有一个目的,将来达到了那个目的,也是虚空的,所以说“虚乘九万风”。李商隐写的神话是悲哀的,是怅惘哀伤的,他永远在追求,永远是失落,这就是李商隐。这种怅惘和哀伤的情调,这样的境界,是最能够代表李商隐的诗歌特色的。

  四

  李商隐不是像李太白、王昌龄那样讲究音节的抑扬、起伏,讲究那种飞扬、高远的气象,也不是像杜甫那样沉重,但他的七言绝句在唐朝诗人的绝句里边有一种特殊的成就。

  有一本书叫《千首唐人绝句》,里边有批评李商隐七言绝句的话,我可以摘抄几句给大家看一看,书中这些批评的话没有包括李商隐其他体裁的作品,他其他体裁的作品有另外的特殊成就。对于李商隐,虽说很多人认为他在品格、道德上不能跟陶渊明、杜甫这样的人比,可是他在艺术上是非常有特色的。《千首唐人绝句》上说,“义山佳处,不可思议”,这是说李义山七言绝句的好处,是你所不能想象的,怎么会有一个人能写出这样的诗来,而且很难加以说明?所以说“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他的七绝“一唱三叹”,“一唱三叹”是形容唱歌的,说其发出的声音有婉转的余音。“余音袅袅”,是说飘动不绝的样子。书上还说他的绝句是“绝句之神境也”。

  “义山七言绝句,意必极工”,这句话是说,他的诗有很深刻的意思,像“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都是有很深刻的意思的。“调必极响”,就是说李义山七言绝句的平仄念起来声调起伏。我常常说,中国近体诗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感发,不仅仅是字的意思里边的感发,而且声音本身也要带着一种感发。中国的诗可以吟咏,就像唱歌一样,这样就更能把诗的感发传递出来。“语必极艳”,我们刚才所讲的李义山的诗,还很难说是如此的,其实李义山的诗,说到“艳”的话,是因为他的七言律诗里边写男女爱情的诗比较多。在《唐诗三百首》中,七言律诗这个体裁里,选了很多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的诗都有一个题目,可是李商隐的很多诗没有题目,上面讲的《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这是诗的题目,但是《瑶池》就不见得是题目,只是因为诗的第一句里边有这么两个字,所以就把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瑶池》了。李义山所写的诗歌里边常常表现的不是某一个事件,因为他不给你指出一个题目来,不是确指哪一个事件,他所写的是他自己的感情,他心灵中的一种境界,他的追求,他的失落,他的怅惘哀伤。我们所讲过的《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这首诗,好像写的是在行程中的事件,可是他在诗中所写的已经不限于这个事件,他要表达的是他感情、心灵的境界。他常常以诗的第一句的两个字做题目,或者就真的没有题目,比如“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无题四首·之一》)那首。蜡烛的光笼罩下来,照在翡翠这样一个形象之上。陈子昂有一句诗是“翡翠巢南海”,“翡翠”指的是一种鸟,古人把翡翠鸟很美丽的羽毛拔下来装点在衣服上或者被褥上。我曾经到长沙的马王堆看了挖掘出来的女子的坟墓中的殉葬品,真的看到了殉葬品上面有羽毛的装饰。“蜡照半笼金翡翠”,蜡烛的光一荡,照在翡翠鸟的羽毛上,李商隐告诉你羽毛装饰在什么地方了吗?他没有说,他只说了那个形象,就是那金色的翡翠鸟的美丽羽毛。“麝熏微度绣芙蓉”,“麝”是一种动物,麝香就是它身上的分泌物,麝香的香气就是熏香,“微”是淡淡的,“度”是飘过来,麝香的香气慢慢地飘过来,从绣着芙蓉花朵的那个东西上面飘过来。李商隐写的是在深夜里的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的闺房,写得非常美丽。他有的诗句写得非常艳丽,而且“味必极永”,就是说句子的滋味是很长的,能够给你很多回味。“有美皆臻”,是说凡是一切艺术的美的境界,李商隐都达到了。

  “真晚唐之独出”,书中称赞他是晚唐非常杰出的诗人。其实,他不仅在晚唐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就是放到整个唐代来说,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李义山诗的境界。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