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刘景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起
来源: 南开大学报2017年6月30日3版发稿时间:2017-07-12 10:27

  □刘景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系统阐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开创了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从此,“中国方案”成为继“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之后,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又一热词。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各国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可以说,“中国奇迹”的背后,就是“中国方案”,而“中国方案”的核心,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顶层设计,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布局,五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六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七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的科学方法,八是提高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以上8个方面的新突破,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前人探索和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境界?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党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到了“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践行根本宗旨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谈论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理念和导向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发展理念和导向问题,其实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发展理念和导向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决定了党在执政以后,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朴实亲切、饱含深情的话语,温暖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心。

  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探寻新路,并及时把这些新创造概括起来,在认识上提升为理论原则、指导实践。

  二是坚持责任担当,使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成为推动理论创新的原动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贯穿其中的一个关键词、高频词,就是“担当”。据统计,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担当”精神被提及近100次。在国内,他强调干部要“敢于担当”,青年要“有担当”,改革要“强化责任担当”,脱贫攻坚要“签定军令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的担当。

  三是坚持把握时代大势,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处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之中,肩负着异常繁重的执政使命,要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复杂深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环境中,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提高“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战略思维能力,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善于从全球视野中谋划事业发展,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在权衡利弊中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他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绝不能在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只要我们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联系实际深化理论创新。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一个学风问题。学风问题至关重要,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将学风问题作为“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解决,深刻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坚持问题导向,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又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探索新实践梳理好总结好,把我们党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新成果提炼好概括好,并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化,做科学理论的研究者、传播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本文为作者在第二届天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上的发言摘登)

编辑:张丽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