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张培锋 :似是而非的“近亲繁殖”
来源: 天津日报6月26日12版发稿时间:2017-06-26 12:15

  又到毕业季,各高校的学子们开始离开母校,走上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这其中,博士生们的去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曾经,考入某高校读博,毕业后留在那所学校,成为一名教师,接自己老师的班,将本学科传承下来、拓展开去,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近些年不再是这样了,据说很多高校都作出明文规定:不准留下本校培养的博士生,要招人,必须从其他高校招。于是北大毕业的学生跑到南大去应聘,南大毕业的学生跑到西大去应聘,渐渐成为一种常态,因为从前那种模式被扣上了一个很难听的“帽子”:近亲繁殖。按照生物学的理论,“近亲繁殖”会导致种群退化,会一代不如一代,总而言之,不符合“科学原则”,显然是要被“改革”掉的,而且在很多地方是“一刀切”式的“改革”,也就是说,高校自己培养的博士,不管多么优秀,学校多么需要将其留下来任教,制度上都不准许!当然在我们这个国家总会有一些“变通”的办法,如何“变通”那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

  我以为,所谓“近亲繁殖”的说法,类似前些年常听到的那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样,属于典型的似是而非的歪理,但问题是这种歪理却左右了我们的制度设计,左右了无数学子的命运,这就不得不辨了。为什么说是“歪理”?“近亲繁殖”其实只是借用生物学术语用于人事关系的一种比喻,而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只是某一点上的相似,而不能推广至其全体,这是稍有点文化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但时下这个蹩脚的比喻被当成了真理,我们不妨一问:“近亲繁殖”指的是有近亲血缘关系的夫妇生下不健康的后代,但老师培养学生,如果非要比喻的话,只像是父亲培养自己的孩子,是一种代际之间的关系,哪里包含生物学意义上的夫妇“近亲”含义?这样来看,学术传承其实更像生物学上所谓“无性繁殖”,而“无性繁殖”就根本扯不上什么“近亲”,且“无性繁殖”的一个特点就是“保留物种的优良性状并增加一些新的优点”!长久以来,学术的传承就是靠着类似父子相传这样一种关系延续下来、拓展开来的,难道不是这样吗?说这样一种学术传承方式,一定会导致一代不如一代,完全不是实事求是的说法,难道我们忘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些古往今来的共识吗?

  从别处“移植”过来的“优良品种”,换个地方就一定会“茁壮成长”吗?一定就能“嫁接”出更“优秀”的品种吗?显然也不是绝对如此。现实中,不少这样的“优良品种”换了一个新环境,往往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很难快速融入新环境而导致夭折;即使存活下来,“嫁接”出来的结果也未必是什么“优秀品种”,而可能是“四不像”的怪胎!我们太看重所谓“创新”,而忘记了学术首先是传承,然后才谈得上创新,没有传承的“创新”其结果是值得怀疑的。

  或许有人会说:你质疑时下的制度设计,难道是主张高校只留下自己的博士生作为教师来源吗?答曰:非也!我以为科学无他,只是“实事求是”而已。高校招聘什么人做教师,只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一视同仁。不管是地产的,还是外来的,一视同仁地予以考核审查,该招聘谁便招聘谁就是了,何必要人为地设置其他条件呢?

  “近亲繁殖”这个似是而非的神话,到了该彻底打破的时候了。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党纪学习教育】校党委理论...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指导...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