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刘佳:当“标准答案”成为思维方式
来源: 光明网 2017年6月16日发稿时间:2017-06-16 16:12

  2017年高考已悄然落幕,而一场关于高考语文阅读试题是否该设标准答案的讨论却刚刚开始。笔者恰巧参与过高考阅读和作文两项主观题的阅卷工作,深知阅卷工作的紧张和繁重,也深知阅卷人员在年龄、来源、学术背景、学缘关系等各方面的复杂情况,如果没有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答案,场面和后果恐怕都不堪设想。在现行高考模式下,设定标准答案虽然无奈,却又别无选择。与其纠结于标准答案是否应该存在,不如关注一下标准答案该如何设定,以及标准答案对学生思维方式可能造成的影响。

  用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观点来看,作品与作者、读者虽然有关联,但又是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从作品本身出发进行阐释,即使是作者也不拥有对作品意义的最终解释权。这种本体论的思想消解了作者的权威,却赋予作品无限的阐释空间,也给予读者无限自由。由此可见,作者和阐释者对作品有不同说法,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既然对文学作品的解释往往见仁见智,那么我们与其在事后讨论标准答案和作者孰是孰非,就不如在选择作品和设计题目时尽量选择那些容易形成普遍共识的内容,避免过于偏狭小众,这样才有助于标准答案达到“标准”。

  然而,不管标准答案多么“标准”,它都只能作为阅卷工作的某种参考,而不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成为唯一标准。在大学讲授文学课程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尴尬,刚刚自认为激情洋溢地和学生分享了一部文学名著,一下课就有小学霸淡定地找到你:“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归纳一下这部作品的知识点?”一个学期过去,按照参考书目去阅读原著的人很少,但考试以前来找你要复习提纲的人却很多;让学生写写阅读感受,本来以为是最简单、最有开放性的题目,但不少学生却觉得无所适从,最后交上来一堆百度资料汇编。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但很多孩子已经把符合标准答案当作阅读文学作品的最高追求,换句话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不重要,甚至是否阅读了都不重要,只要考试以前能按照知识点去背,考试的时候能按照标准答案去写就万事大吉了。他们的思想长期以来被标准答案的线绳捆扎着,在各种考试中得到强化定型,上了大学,虽然绳子解开了,思想却如同端午节的粽子,再难恢复成活泼的米粒儿。

  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精华,也是人类文明成果中极富魅力的组成部分,或许高考阅读试题的标准答案还会存在很久,但希望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要忘却掌握语言、启迪心智的初衷,更不要让标准答案成为唯一的思维方式。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南开大学“文旅AI心理引擎”...
光大传统 “智”向未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