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之声
王晴佳:“筷子传统”—— 一种新文化的研究
来源: 每日新报7月5日13版发稿时间:2015-07-06 10:00

  筷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它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就餐工具之一。提到筷子,人们都会想到与“吃”有关的事。那么,如果将筷子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又会是怎样一种新的体验呢?这期我们就请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晴佳来为大家讲一讲“筷子与东南亚文化圈——一种新文化的研究”。

  筷子是最早的饮食工具是东亚文化圈的两大特征之一

  王晴佳:筷子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工具,世界上有15亿人使用筷子,中国就有14亿人用。起初筷子被作为工具使用,比如梳头发。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人们才正式用筷子吃饭。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要追溯到战国时代,在此之前,人们吃饭基本用手,比如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就是用手抓饭吃。

  在东南亚一带,越南、日本等国家受文化影响,都是使用筷子的,而泰国的传统则是不用筷子,筷子文化是东亚文化圈的两大特征之一,另一个特征是汉字。世界有三个饮食文化圈,即手指、叉子、筷子。西方传教士刚刚接触日本人时发现,日本人饭前饭后都不洗手,而且就餐时也不用桌布和餐巾。这是因为日本人吃饭基本不直接用手,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吃饭前后一定要洗手,因为他们吃饭必须直接用手,比如吃面包,西方人要用手撕开,一点点吃。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过去,刀叉是不能上桌的,因为人们认为在饭桌上动用刀叉是非常野蛮的行为,所以当人们吃肉时,不是像西方人一样用刀叉切着吃,而是将肉切好再端出来。

  筷子文化从平民开始箸逐步取代匙(chí)

  王晴佳:筷子文化是从平民中兴起的,用筷子取代勺子这种习惯逐渐“传染”给贵族,最后才被贵族所接受。

  中国人喜欢吃热的食物,用勺很不方便,因此自然会用到筷子,但是在类似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他们喜欢吃温和的食物,自然就用不到筷子。然而到了日本,受环境的影响,虽然食物是冷的,但也喜欢用筷子。对于日本人来说,吃酱汤也会用到筷子。他们用筷子将汤里的食物挑出来吃掉。

  随着饮食种类的增加,人们逐渐体会到筷子的重要性。在过去,有钱人吃肉羹,没钱人吃菜羮,在吃羮时就会用到筷子。再看看各代筷子的材质。春秋时期有象箸(象牙的筷子),到了唐代改用银箸,因为人们吃肉食比较多,金属筷子易煮。随着各类小餐馆的兴起,汤匙的成本比较高,所以箸(筷子)慢慢取代了匙。到了宋代,人们吃黏质米较多,用筷子比用勺更方便。再到明代,筷子成为中国人进食的唯一餐具。

  由“箸”到“筷子”的演变筷子与东亚文化圈

  王晴佳:“箸”是筷子的“曾用名”。据史料记载,运河的船夫不喜欢“箸”字,他们认为“箸”与“住”同音,有“停下来”的意味,所以他们称“箸”为“快子”。后经文人们修改,“快子”才变成今天我们所说的“筷子”。到了20世纪,“箸”字基本不用了,但在此之前还是会经常用“箸”表示“筷子”。

  筷子在东亚文化圈的地位不同,样式也不同。在日本,筷子短而尖,尖是因为他们吃蛋白质的食物较多,比如鱼,尖筷子可以很轻松地剃掉鱼骨;短是因为他们喜欢分食制。而中国从宋代以后就开始“合食制”,因此筷子较长。对于韩国人来说,在重要场合一定不能用筷子直接吃饭。因为在韩国人眼里,如果想直接用筷子吃饭就必须端起碗,这是很不礼貌的,一旦掉饭粒则会很难堪,所以他们更喜欢用汤匙。但如果在家吃饭,他们也会偶尔用筷子。

  筷子在东亚文化圈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定情信物和结婚礼物。因为筷子必须长短一致,象征男女平等,没有男尊女卑,而且两支筷子必须合用,缺一不可。当初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定情之物就是筷子,并有《咏箸诗》:少时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明代之后,筷子有了“快生儿子”的谐音,在新婚夫妇的房间里扔一把筷子,预示他们能生个胖儿子。在日本,有夫妻筷、定情筷。

  中国的很多文人用筷子作诗。比如李白的《行路难》中有一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白居易也说过“把箸击盘”,一边唱一边用筷子打节奏。刘禹锡在送朋友儿子应考时,也用“引箸举汤饼”。最有名的则是宋代女诗人朱淑贞的《咏箸》诗:“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甚至到了当代,还有一些业余文人创作了很多有意思的咏箸诗。(稿件来源南开大学“夏季名人堂讲座”)

  本版整理 白颖文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领导调研新学期工作
实干笃行显担当 青春实践写华...
学校召开专题会议 深化落实习...
新年新气象,整装再出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南开团队攻克纯红光钙钛矿LED...
我校在2024年度高校“礼敬中...
南开大学召开2024年度校领导...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一...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