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来源: 2022年11月4日 南开大学报 第3版(读书)发稿时间:2022-11-17 11:53

  □沈立岩

  近年来,因忝居院长之位,我有幸主持了叶嘉莹先生的多次讲座、颁奖活动。我是1982年就读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当年也曾多次聆听先生讲课,那种“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的盛况,至今如在眼前。但限于学识,当时先生所讲的很多东西,我其实体会得并不深切,充其量只能算得其一二。随着年齿渐长,阅历渐深,再听叶先生的讲座,感觉就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且我常常会突然冒出一种奇特的感觉:不是先生在讲诗词,而是诗词在讲自己。我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感觉意味着什么?

  我最初的理解,是先生自幼即寝馈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早已将自己的人生与诗词打成一片,浑然无分彼我,自然入之深而知之切。举凡聆听叶先生讲座的人,都能通过先生的迦陵妙音,感觉到那沉积了百代千载的悲欢忧乐,扑面而来而又直透心底,心醉神迷之际,每有恍然自失之感。但是近几年来,我投身于先生倡导的中华诗教活动,对先生颠沛造次不违于是的深衷又有了新的体会。

  乐天论诗,有“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之喻。论及文化,人率多仿此,例如水与木。文化有其滥觞,一如水有泉源,木有根荄;文化有其兴衰续绝,一如水有通塞丰枯,木有纷披摇落。一种文化之生命状态,自然可借此象喻而得简要之领悟。然而此种类比亦有不易觉察的缺陷:水木毕竟是自然之物,其兴衰存亡皆有人力不可及之处;文化则截然不同。文化是人的文化,因人而生,待人而存,所谓“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周易·系辞》)。若不得其人而行之,纵然经典浩瀚、载籍沉深,抑或金精玉坚、璆锵琳琅,其意义亦不过存既往之陈迹、发思古之幽情而已。人类学家博厄斯说:“个体生活在他的文化中,其文化又依靠个体而存在。”是故文化的生命,实则有赖于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人,有赖于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人对此文化之衷心的认同与执着的践行。

  由此观之,先生之可尊、可敬、可贵,真有不可胜言者矣!“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便是先生之深衷所在。因为一种文化之凝结为传统,实殊为不易,必待多少世代积累延传方可告成;而其叶散冰离,塞源拔本,往往只在一代之间。子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这位伟大的先师,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为者非文化而何?叶先生之人生,其颠沛流离、饱经忧患,颇有类孔子者,其所为者亦非文化而何?叶先生之讲诗词,盖欲将中华文化之精义所在,其纯真、至善与大美之所在,广播于世人之心田,令其根深、苗壮、华美、实丰,生生不息、世世永续,其披肝沥胆之良苦用心与一往无前之气概,真有可歌可泣、可颂可祷者矣!我辈后学小子,唯有砥砺奋发,继踵前行,又岂有逡巡瞻顾之暇哉?

  《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内容简介:

  叶嘉莹先生传承中华古典诗词近八十载,设帐南开大学逾四十年。本书首次勾勒了叶先生在南开园诗教传薪、延续古典文脉的感人事迹,完整梳理了叶先生南开情缘的脉络渊源,生动展现了师生间跨世纪、逾骨肉的情谊。

  亲炙弟子、家人友朋、助理秘书等,从多视角展现叶先生的品格修养、学术成就。既有先生心系故土、结缘南开及兴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之历程;又有先生全任神行之“跑野马”的教学意境;更有对先生融贯中西之“兴发感动”“弱德之美”等学术思想的研究述评,阐发先生激活古典诗词之诗教影响。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名师引领”通识课:高福院...
南开大学团队在打破声涡旋传...
“名师引领”通识课:白岩松...
校领导为四学院讲授“形势与...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课...
交通银行天津分行党委书记、...
保险与精算四十人论坛青年论...
氢能新突破!南开团队国际合...
电影《青年邓颖超》在南开大...
【党纪学习教育】校领导为环...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