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叶嘉莹先生亲笔给我改诗句
来源: 南开新闻网-迦陵学舍公号发稿时间:2022-03-01 22:20

作者:刘  武

2020年6月,我应《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新书编辑之约,写了一篇回忆当年听叶嘉莹先生讲课,并记述后来与先生交往的文章,大概三千余字,文后附了一首自作的小诗,表达我对叶先生的崇敬。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少年倾仰会先生,每课满堂倚窗闳。
顿挫抑扬吟古调,镜花水月诉幽情。
传灯归国四十载,陶世开坛八九城。
鲐背裸捐呈峻节,迦陵万里奏鸿筝。

文章交给编辑后,令我完全没想到的是,他们将此文呈给了叶先生过目,九十七岁高龄的叶先生在百忙之中,亲手改了此文的标题和其中一些诗句。当编辑将改稿的图片发给我看时,我着实非常感动,就像当年上大学时看到先生批改的作业一样,认认真真将她亲笔改过的地方反复看了好几遍,细细体味其中的韵味和意义。

此文的标题其实我已经改过几遍,最初写的是《不辞长作叶门生》,化用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及郑板桥“青藤门下牛马走”之意。后来有朋友建议改得更通俗一点,就改为《他年应记尊师心》。叶先生读完我的文章后,最终改标题为《终生不忘诗教》。

 

 
叶先生批改文章题目为《终生不忘诗教》手迹
 

细品这个标题,我想起叶先生在《古诗词课》的新版前言中说过的一句话,她说:“于我而言,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接着她又说她的愿望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感受诗歌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对宇宙人生万物之关怀的不死的心灵”。我觉得,这就是她讲的“诗教”,是每个学习古诗词的人终生都不能忘记的主旨。

有时我经常想,唐诗宋词的繁盛都过去上千年了,当今社会早就不以能否吟诗赋词来衡量一个人的才能,作为文学样式,古典诗词也基本没有了市场,但为什么中国人还照样重视古典诗词学习,还有很多人把写诗填词当做爱好、坚持不懈地用这种古董般的方式写作呢?我想,就像叶先生所说的,那是因为古典诗词中藏有一种力量,能支持人们走过忧患,能让人感受不死的心灵。

对我的那首诗,叶先生改的第一处是“窗闳”的“闳”字,她批注道:“此字生”,并将它改为“棱”字。改的第二处则是最后的“鸿筝”二字,她的批注仍是:“此二字生”,并将后面三字改为“播声名”。如此改完后,她又十分认真地写了四个字:“请再斟酌。”

 

叶先生批改我的诗句手迹
 

看到叶先生指出的问题,我觉得非常中肯、贴切。当年她给我们上课时,就一再称赞杜甫、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的诗句非常浅显易懂,有些甚至近乎口语,故而叶先生不太喜欢生僻的字词,看到我诗中用的“闳”与“鸿筝”等字,就直接指出用字“生”,并改为通俗易懂的词汇。

我翻看新出版的叶先生的《古诗词课》一书,才记起当年她给我们讲课的内容,而这本书应该是学生们按照她讲授的内容编写的,当时我是做过听课笔记的,应该可以加以对照,遗憾的是不知道笔记是否还保存在家里。不过,我读到书中她分析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杜甫的“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和温庭筠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等内容,则与我记忆中的片段印象完全一致,甚至当时讲课的情景又真切地浮现出来。

叶先生这次亲笔给我改诗,虽是一件小事,但可见先生做事的细致、认真,对写诗的字斟句酌,更有对我这个几十年前的学生特别的关爱、眷注。这份爱从当年听先生讲课开始,一直默默地延续到今天;从当年随堂的听课笔记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写下的这篇文章和这首诗。

2021年4月8日,再次敬书叶先生为我亲改的诗句
(本文作者为南开大学中文系八零级校友)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