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一代人师”张伯苓
来源: 2021年11月08日 天津日报 第11版发稿时间:2021-12-21 23:02
《铅字流芳大先生:近代报刊中的张伯苓》(上下册),张兰普、梁吉生编著,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韩鹏

   由张伯苓研究会策划、《公能教育文库》第一册《铅字流芳大先生:近代报刊中的张伯苓》(上下册),日前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作序,全国政协原常委、张伯苓之孙张元龙撰写前言,天津市教育局原副局长、教育部国家督学张凤民题写书名,南开大学档案专家张兰普和校史研究学者梁吉生共同主编。

   该书总计75万字,编者从晚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0多种报刊,论及张伯苓的7000多篇文章中,精选同时代各界人物发表的文章290余篇,跨度四十余年,几与张伯苓一生的教育事业相伴随。收录文章的作者各具形色,既有教育、文化名人,也有当时的高官显宦;既有南开校友,也有媒体记者。该书集中反映了张伯苓在同时代人眼中比较丰满的映像及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也为现今了解、研究张伯苓提供了一个现场还原的语境。

   南开是一个有故事的学校。这本《铅字流芳大先生:近代报刊中的张伯苓》记录了自1908年至1949年横跨42年间的各类媒体中有关张伯苓和南开的报道。几十年前的记录者们以不同的视角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张伯苓传奇的一生。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那个年代的焦虑与失望、不屈与乐观。在本书记载的四十余年里,中国从清末国运凋敝到北洋政府军阀混战,再到后来连年的战争,民族危亡、民生涂炭。南开学校作为一个私立学校靠社会各界的捐赠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出国家栋梁之才,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以“公能”为理念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书中大量珍贵的、具有历史动感的片段不断闪回,“甲午一役,清廷战败,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趁此强租威海卫。当时,正在北洋水师服务的张伯苓,在威海看到日本太阳旗降下、清朝黄龙旗升起,仅过一日就改悬英国米字旗。目睹‘国帜三易’,张伯苓深受刺激,怀揣‘痛矫时弊,育才救国’的梦想,和爱国教育家严修共同创办南开;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和积贫积弱的国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1935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点燃师生的爱国斗志。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南开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1937年7月,南开大学校园遭到日军轮番轰炸和纵火焚烧,校园建筑仅存一座思源堂,美丽的南开园沦为一片废墟。面对日军野蛮行径,张伯苓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抗日炮火中,北大、清华、南开师生同赴国难、举迁昆明,合组西南联大,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等等。南开的命运随着国家的命运跌宕起伏。

   通过阅读此书你会发现,一个有价值的思想是如何形成。诚如编者之一张兰普在“编后语”所言,这些文章是从晚清、中华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之初的7000余篇文献中筛选出来的,汇集了当时著名大报如《大公报》《申报》《益世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新闻报》以及校报《南开周刊》等文人、记者以多角度、多体裁、多形式对张伯苓的介绍,其中既有严谨的长篇论述,也有简短轻松的调侃,既有评论、感怀、赞誉之词,也有遗憾、批评之语,反映出张伯苓在同代人眼中的人生分量与多彩的生命境象。张伯苓在这些发黄的故纸堆里隐藏着伟大的叙述,走进这些报道,便如置身于历史之流与生动的文化脉络中,其中充盈、回荡着先辈的思索与呐喊,展现着积贫积弱下国人呼唤教育、敬重教育家的本真国民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共识与升华。历经岁月磨洗,其锋芒依然保留着真实的样貌,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被重新唤醒的阅读快感,留给读者开放的遐想空间,在今天看来,其仍然充满着振奋人心的力量。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