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我的祖父祖母
来源: 2019年4月19日 今晚报 第12版发稿时间:2019-04-23 10:20

  陈德弟

  我的祖父、祖母是河北省霸县(今霸州市)人,他们虽是平凡的淳朴农民,但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祖父性情敦厚,质朴善良,国学基础极佳,中年先从一画师学习水墨彩绘,后拜一高僧攻修岐黄(中医)之术,尤谙针灸之学。他每逢年节为乡亲彩绘房屋,亦常为村民医疾治病。其救死扶伤的医德,乡亲们交口称赞。祖母没有文化,但很有胆识,自幼性情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她青年时为逃离人贩魔爪、勇跳飞驰火车的壮举和为家乡父老乞得赈粮的义行,更是惊世传奇,获得时任“父母官”唐肯(字企林)亲书“智勇完贞”赠匾旌表、亲撰事文载入《霸县志》中。中年以后,她在天津做佣工赚钱,维持一家生计,其义烈、胆识和谋生之道,成为我们后辈子孙引为骄傲的佳话。

  祖父的故事

  我们的原籍,说得详细一些,是河北省霸县城东煎茶铺镇的胡各庄。煎茶铺位于华北冀中平原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中心,而胡各庄则在煎茶铺镇的南头儿,这里地势低洼,河道复杂,水患频仍,十年九涝,因此,是一处比较贫瘠的地方。

  我的祖父陈万艺,生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兄弟二人,无姊妹,祖父是弟。我的曾祖父母因为孩子少,又善于经营家庭,所以在当地生活相对来讲还算富庶。据祖母讲,我曾祖父识文断字,同时也支持两个儿子上学读书,“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是他根深蒂固的理念,他冀望后辈子孙以耕读兴家,延续香火。

  我的祖父少年聪颖,嗜书好学,比他的兄长踏实用功,所以曾祖父着力培养他,六岁就让他上了私塾。那时,念私塾的孩子开始所读之书,不外乎是一些识字蒙书,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民贤集》等,孩子们整天摇头晃脑、大声朗诵这些识字课本,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有的孩子背不下来,则遭到先生尺戒。孩子们便编出戏谑“先生”的顺口溜:“人之初,性本善,越打老爷越不念”,还有的编成“性相近,习相远,一问一个白瞪眼”。祖父强记,两年之后,对这些字书烂熟于心,均能解释其大意。祖父曾对父亲说:“识字课本文句简单,三四个字一句话,最多不过七个字,意思浅显,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少年时很容易背诵,关键是要记住这些字的意思,为以后读经阅史,打好基础。”父亲儿时,也曾背诵过《三字经》《百家姓》等,遗憾的是父亲不会书写,也不会讲解。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到父亲自语这些蒙书内容。我看书,偶遇罕见的姓氏,问父亲《百家姓》里是否有之,父亲马上就能背诵出含有该姓氏的句子。

  祖父熟练掌握了识字蒙书。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先后诵习了“四书五经”。私塾先生在他们熟记的基础上,为其逐字逐句讲解,讲其中所含历史典故及微言大义。祖父曾对父亲说,这些书如果不讲解,记得再滚瓜烂熟也是白念,因为“读书不开讲,等同种地没有耪”,种地不耪,庄稼是长不好的,这个比喻很恰当。祖父记性强,悟性高,又肯下功夫,上述儒家经典,他能大段大段背诵,在同窗中属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得不错的生徒。那时,同所有读书人一样,在祖父心目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一心只想着乡试、县试,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孰料,鼎革易代,清王朝被推翻,民国建立,各地开始实行新式教育,讲授内容是声光电,祖父也就断了乡试念想,可能长期习诵“子曰诗云”,他对新学不感兴趣。

  当地风俗是很尊敬读书人的,根据《霸州志》和《霸县志》记载,村民每见一读书人,无论其年龄大小,全村男女老幼皆以“先生”呼之,如乡间子弟有考中秀才者,村人皆欢忭异常,刮目相看。祖父尽管没有参加过乡举考试,但在村里也算文化人,因此也很受乡人尊敬。

  祖父弱冠之年,与祖母结婚。或许寒窗苦学所致,祖父健康状况一直不佳,身体羸弱。婚后祖父不善经营家庭,又不愿稼穑。他可能觉得自己是个有文化的“先生”,以读书研学为务,依然沉浸于古书之中,除了读书就是和有文化者清谈。而祖母聪明睿智,年富力强,家庭生计全由她一人操持。兄弟分居异爨后,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加上闹水灾,食不果腹,迫不得已,祖母与同村数人赴天津当佣工,结果上当受骗,发生了勇跳飞驰火车的传奇故事(见后文)。再后来,随着祖父母的孩子增多,日子愈加贫困窘迫,祖父压力加重,才开始面对温饱现实,也想方设法改善家庭生活状况。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天,村里有一大户人家,盖了三间新房,从外边请来一位画师,为其新居进行装饰彩绘。祖父前去观看,这位画师通过与祖父交谈,感觉祖父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人也颖悟敦厚,遂生爱惜之心,表示愿将水墨彩绘技法传授给祖父。祖父甚是高兴,认为这是一项很高雅的营生技能,于是拜其为师。祖父心灵手巧,悟性很强,很快就掌握了这项技能。从此,胡各庄及其周边村民,都知道祖父有这门手艺。逢年过节为使屋子亮丽一些,或谁家盖了新房,都请祖父前去彩绘,为其屋内房顶、墙壁装饰一番。据祖母讲,祖父有一绝活儿,在给人家屋子绘画前,自己一人能将其屋顶用白纸糊得十分平整,不出现气泡和褶皱,墙壁亦是如此。糊好之后,随主家要求,祖父在上面作画,屋顶上或绘“鲤鱼跳龙门”,或绘“天女散花”;墙壁上有的画“小桥流水人家”,有的画神话故事,如“哪吒闹海”“断桥相会”等,乡亲们觉得好看极了。限于当时条件,祖父的画技远远不够专业,但在一百年前文化氛围不浓郁的乡村,村民的欣赏水平也很有限;能将屋子绘制得情趣盎然、生气勃勃,他们就很满意了。彩绘完毕,乡亲们以一些粮食或食物答谢祖父。这多少可以改善家庭生活。

  祖父在而立之年,因家乡闹瘟疫,二女儿感染夭折,他十分伤心,立志自修中医,为人治病。中医之学,说其博大精深可也。的确,它的理论天人合一,包举天地,涵盖阴阳,汇聚五行,结合四时,胸怀仁德,掌握了这些天道人道,才能成为一名良医;说其简捷亦可,它是一门生活经验之术,实践成医,自学成医,久病成医,都说的是成为中医大夫,也就是说,中医能够自学而成。

  因为祖父国学底子好,传承下来的中医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针灸集成》等文言医书,他读起来没有障碍,理解亦还深刻;再与乡间的郎中交流,很快就掌握了中医的基本原理。他博闻强识,记得住中草药的名称和性能,记得住常用病症的配方,记得住人体穴位和功能;他悟性极高,中医里许多玄妙的东西,他能有所领悟,综合判断,辨证施治;他身体力行,在自己躯体上行针,反复实践,体验针刺感觉;他望闻问切,根据病人的具体情状增减配方,或针药结合与治。随着给人看病的次数越来越多,祖父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而使祖父医术尤其是针灸技能发生质的飞跃,乃得益于邻村庙宇中的广济高僧。此前,自从废止乡试之后,祖父就有了出世的想法,开始信佛,常去寺庙与一位名叫广济的高僧对弈,二人时常谈佛论道。广济中医精湛,祖父人品、学问、灵性令广济敬佩。当他发现祖父从医达到一定水准时,遂将自己所掌握的中药方剂和摸索、实践出来的针灸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祖父。从此,祖父以针灸为人治病屡见奇效。

  据祖母和父亲讲,祖父慧中手灵,用针玄妙,长针、短针、粗针,针对不同症状、不同穴位变化使用,快针、留针交替实施,悬壶济世,为乡亲们治愈了许多疾病,有些头疼脑热、肠胃不适、小儿惊后哭闹等常见病,他针到病除。据父亲讲,村里有突发疾病者,无论白昼还是深夜,病人家属来叩门,祖父穿衣便起,拿起针包,前往救治。祖父常对父亲说,解人疾痛,如同救火,拖延不得。

  讲述至此,需要敬告读者,祖父为人治病,全是行善,分文不取,绝不像时下唯钱是瞻,没钱别看病。如若不信,有文献记述为证。据《霸县志》卷二《人民志·风俗第五》记载:“乡人遇有疾病,闻某人知医,即延为调治,以得服药为快……病愈则俟年节购食物谢医。”就是说,被治愈的病人等到逢年过节,才购买食物,进行酬谢。祖父用针灸给乡亲们治病,辅以药剂,治愈了许多人,他把这看做是积德行善。据父亲讲,父亲十岁那年,染上了霍乱,呕吐、腹泻、脱水,处于休克状态,祖父施以针灸救治,留针数小时后,父亲苏醒过来,再施以汤剂治疗,父亲捡回一命。事后,祖父伤感说,此前我如会医术,你二妹有可能死不了。人们常说“高手在民间”,此言不虚,祖父用针灸为儿子疗治霍乱之疾,就是明证。

  自从祖父钻研中医之后,他在乡村四处找寻中医药书籍和偏方,阅读过许多经典中医著作,他以针灸治疗头痛、腹疼等各种痛症尤见奇效,擅长治疗风湿和小儿呼吸、消化道诸疾以及麻疹等症。父亲也跟祖父学会了一些针法,并保留下来一些中医药书籍,但没有将祖父医术全部继承下来,实在遗憾。

  祖父在世时,做了许多善事,救治了许多乡人,乡民们时常提起,难以忘怀。可惜祖父在不惑之年,便溘然长逝了。

  祖母的故事

  我的祖母李树伦,生于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也是霸县煎茶铺人氏,生于李家庄。祖母的父亲是村里的保长,祖母娘家与光绪帝的姥姥有点亲戚关系(据祖母说)。祖母家生活条件尚好,她从小不愁吃穿。祖母兄妹三人,她有两个哥哥,因为最小,又是女孩,自幼受父母疼爱。

  祖母性格刚烈,自幼富于反抗精神。祖母童年时,全社会盛行女童缠足。这项“发明”,可谓缺德。一般认为,缠足大约从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这种陋习怪俗,致使广大花季少女双足畸形,行走、干活儿不便,更不能快跑——可世人却视“三寸金莲”为美,岂不怪哉!然而少女在缠足过程中,疼痛难耐,夜晚疼得睡不着,祖母刚缠足时也是这样,她觉得痛时,就哭喊着“不缠了,不缠了”,于是自己将裹布拆掉。可其父母的思维是,人家的女孩全缠足,自己家的不缠,让人笑话,于是逼迫祖母再缠。再缠还是疼,祖母哭闹着又拆。如此反复数次,父母拗不过,最后只得随之,所以祖母保住了天足。

  16岁时,祖母有了自己的婚姻观,她很羡慕有文化的人。一天,村里的媒婆来家提亲,说男方家里生活如何殷富,有站着的房子躺着的地,男孩如何强健勤快。祖母问是否读过书有文化,回答没有。祖母的父母很满意,可祖母坚决不同意。最后,其父母使出家规,警告你的婚姻我们做主,必须答应,祖母就跑到村外的大清河,跳了河。幸亏被人发现,及时救起。从此,其父母不敢再逼婚。

  祖母心仪的男人必须要有文化,所以她一听祖父上过私塾,就痛快答应下来。婚后一年多,祖母到天津当佣工。其间,上了人贩子的当,为逃离魔爪,勇跳火车的传奇故事,被记录在《霸县志》中。民国八年(1919年),唐肯县长主修《霸县志》时,特为祖母撰写了此事经过:“民国七年春,吉林扶余县慈善会会员来霸协散春赈,携有煎茶铺民妇陈李氏访送至家。询其何由至吉,则具言,六年被涝,无所得食,图赴天津佣工,途遇匪人,朋串引诱,迫登火车,历经长春、哈尔滨等处,将以奇货居之。氏一再拒绝,又附车至张家湾,氏以孤掌难鸣,终恐一入牢笼,有玷清白,即于深夜坠车,甘心自尽。会有天幸,晕厥复苏,嗣遇黎明出猎者即慈善会会员宋君云亭也,重其志节,舁入家中,收留调治,乘便送霸,乃得完聚。复经村董等呈明情节确凿,当书‘智勇完贞’四字旌之,冀妇女之或遭不幸者,知所劝焉。”后来的《霸县新志》,亦载此事。

  囿于一百年前那个时代和地方志存史、教化、资政的写法,其所记祖母这一义烈事迹比较简略,实在未能尽现祖母跳车、被救、为家乡乞求赈济经过之实况,所以需做更细化的解释。

  祖母17岁嫁与祖父,落户到煎茶铺胡各庄。祖母没有文化,但性格刚烈,敢于抗争。婚后不久,公婆为两个皆婚的儿子分家,因公婆跟着大儿子生活,所以分家时偏向长子,甚不公平;祖父孝悌至上,心虽不悦,但不敢有怨言,而祖母在那个年代却敢与公婆据理力争。

  祖母婚后第二年,诞下一女婴,数月夭折,祖母悲伤不已。前面讲过,霸县地处低洼,水患频仍,民国六年(1917年)被涝,当地百姓食不果腹。祖母娘家生活较好,自从嫁给祖父后,尽管祖母勤于劳作,但仍吃了上顿愁下顿,常有断炊时;此时,又加丧女,祖母心情非常不好。这时,恰好同乡姊妹数人赴天津做佣工,祖母便跟她们一起来到天津,为有钱人家洗衣做饭看孩子,属于较早离乡背井到大城市为佣的“打工妹”。祖母乘车晕车,所以往返天津家乡,皆靠步行。好在天津距离胡各庄仅约七十公里,祖母朝发夕至,皆靠一双天足。

  祖母初到天津,为人佣工,定期结账拿钱。能见到现钱了——这对于一个当时的农村少妇来讲,无论收入多寡,都极富吸引力。祖母做工半年,手头有了结余,便赶快回家报喜。《志》中所记“途遇匪人”,非是“途遇”,而是在祖母第二次返津为佣期间,一个无良掮客,串通好人贩子,对期望较高的外地女佣百般欺骗,说去东北佣工,家务活儿好找,且工钱比在天津翻倍。于是,包括祖母在内的七八位女佣,轻信了骗子的谎言,同意前去一试。

  祖母和女佣们上了火车,火车开出几小时后,祖母便出现晕车症状。此时,人贩身边冒出几个凶恶之徒,对大家说:“你们不是去佣工,而是全被卖给了妓院,谁要不从,掏二百大洋自赎。”众女佣闻听,知道坏事了,哭闹不止,然而已无济于事。祖母头晕恶心,闭目默不作声,心里盘算着如何脱身。火车行至长春站,有两个女佣被恐吓、威逼,强拽下车。祖母故意呕吐于身旁,其周造又脏又臭,恶徒不愿凑近。其余姊妹亦坚决不下车,以死相拼。人贩怕出人命,使出缓兵之计,希望行至更远的哈尔滨,这些女佣人地两生,加上疲倦饥渴,一定会从命的。车至哈站,又有人被迫下车,祖母几人依然不从。人贩无奈,只得带着剩余人转车南返,另寻机会,售出这些“奇货”,以谋取大利。火车行至吉林省扶余县张家湾,祖母见逃脱无望,家人不知,加上一路吐泻,身心俱疲,又惧一入“牢笼”,玷污清白,内心十分痛苦,最后决定拼死一搏,于凌晨四时许(《志》载“深夜”,非是。祖母对我们讲,时值深秋,东北天寒,她算计着临近天明跳车,如还活着,不至冻死,也易被人发现),乘匪人困乏之机,告诉坐在车窗旁的人说,又要呕吐,打算吐在车外,请帮忙开启车窗。待车窗刚一打开,祖母不顾列车飞驰、窗外漆黑一片,眼一闭,双手使劲一推窗框,就钻出窗外。

  全凭幸运和年轻,祖母从车窗跳出后,坠落在荒郊野外一片湿地上,昏死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才苏醒过来。天已大亮,祖母坐起时披头散发,血流满面,和脸上的泥土混在一起。其衣服上也沾满杂草污泥。祖母全身疼痛,不能站立,恰巧吉林省慈善会长宋云亭(字克奎)率人出来打猎,见祖母如此形状,先是吓了一跳,继而问是人是鬼。祖母将不幸遭遇简述一遍。宋君闻后,惊愕、感动、敬佩,立即命令随从将祖母抬回家中。宋君年逾五旬,到其家后,祖母立刻拜谢其救命之恩,表示愿做其干女儿。此后,祖母在其家调治数月。其间,祖母方知道宋君是吉林省慈善会长,于是对其讲家乡乃穷困之地,十年九涝,常现饿殍,求其襄助赈灾,使乡亲们暂渡难关。宋君听罢允诺,决定以慈善会名义,在吉林全境筹集粮谷,来年春天,赴霸县放粮,顺便将祖母送回。翌年春暖花开,宋君水运600船赈粮抵霸,唐肯县长亲自接待,深表谢忱,当得知辖县出了贞节烈女,且为霸县要来赈粮,非常兴奋,亲书“智勇完贞”四个遒劲大字,制成匾额,赠予祖母,悬于祖父母门前。

  后来,祖父去世,祖母携子女定居天津,此匾额不知去向。唐县长主修《霸县志》时,亲撰祖母传奇事迹。县志修成后,给了祖母一册。

  经过这次劫难,祖母好多年没到天津佣工。这期间,我的父亲和两个姑姑、一个叔叔先后出生,祖父母抚养四个孩子备尝艰辛。生活艰难之时,祖母拽着祖父来到县公署,对接待的胥吏说,我曾经为霸县求来过赈粮,现在我揭不开锅了,作为你们管辖的村民,你们有责任救助。胥吏问是否有凭据,祖母拿出《霸县志》让他看,说这就是凭据。胥吏看罢,记下庄名户址,说回去等着吧,最终祖父母也没等来救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灾害频繁降临霸县,我的二姑已长到五六岁,染病夭折。祖父自此决定自修中医,发誓救死扶伤。祖父祖母商定,分头“打食”,哺育子女。祖母算见过世面的人,决定再到天津当佣工。

  那时,在霸县买卖土地很容易,也很容易雇到耕种者。祖母意识到,要想长久吃穿不愁,只有到天津去赚钱,买了土地,才能一劳永逸。祖母到天津没日没夜地当佣工,几年之后,赚了一些钱,在村里买了几亩土地,雇人耕种;每年秋收返乡,与雇工分成,以此养活孩子们。祖父去世后,祖母卖掉房子和土地,带着子女定居天津。

  1978年,我考上南开大学历史系。以前,我多次闻听祖母和父亲讲述家史。父亲经常带着自豪的口吻对我们兄妹说,你爷爷针灸技术可好了,几乎没有不能治的病,你奶奶可是上过《志》书的人。我受史学之熏染,兼好奇心驱使,便在南开大学图书馆中查寻,果然查到了祖母的事迹。于是我抄录下来,回家给祖母及父母读讲。记得祖母当时听后,老泪纵横,说:“几十年来,我始终没有忘记宋干爹的大恩大德啊!只不过咱家一直贫困,你们兄弟姐妹多,咱们既无钱也无力报答他老人家的恩情,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啊!”父母也唏嘘感慨了许久。今借此机会记述,以示感戴,宋老先生在天之灵亦可含笑矣!

  祖母她老人家1981年春季去世,享年83岁。

  将近一百年前,祖父、祖母这些不平凡的经历,尤其是祖母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黎民百姓在天灾人祸频仍、处处有陷阱、事事有不测的无序社会中求生存,不仅有诸多艰难,而且时时有生命之虞。只有社会安定,科技发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