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罗振亚:在故乡的麦子地里写诗
来源: 2019年3月25日 天津日报 第12版发稿时间:2019-03-28 21:40
 

  刘功业

  罗振亚是位专事诗歌评论和新诗研究的大学教授。此前,读过罗振亚教授的很多诗歌评论文章。他的《与先锋对话》一书,更是影响深远。其实,他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校园诗人。在读大学期间,就写了很多诗。从这本诗集中,我读到的他最早的诗,是1980年写的《断想》一首8行的小诗。这本《一株麦子的幸福》,让我更系统地阅读了一个诗人的罗振亚。最近一两年,他陆续发表的一些诗歌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什么是诗歌的先锋性?什么是先锋诗歌?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一直流行。表现为反对传统,刻意求新。包括对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和欣赏习惯的反叛,去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其片面性需要警醒。但先锋诗歌也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如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在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通感和知觉化等,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等。都有积极的意义。罗振亚的研究方向,对新诗创作都有很好的借鉴和引领。

  作为一个诗人,面对一个会写诗的评论家,比一个单纯的评判别人作品的批评家和生存在高等学府里的著名学者,就自然多了一份亲切感。当然,这也有情趣相投、观点相近的缘故。罗振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又有了创作经验,再谈论起诗歌观点和创作甘苦,就自然不隔。再回望诗歌发展史,研判诗人和作品,自然就深刻得多。那种入骨入肉的剖析,释疑解惑,就有了切肤之痛,切中肯綮之妙。

  谈到罗振亚的诗歌创作,简单说,就是四点:接地气,抒真情,通心脉,有意味。

  他的这本诗集,第一辑,感恩书。第二辑,故乡的大雪。第三辑,人生课。他最早的一批作品,写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当是在大学时代就开始了诗歌的写作。他的诗歌的主体意象,多与亲人、生命、土地、故乡、河流有关,与生之养之的这片土地上的麦子、土豆、高粱、玉米甚至扫帚梅、蒲公英等等大大小小、平常而普通的草木植物有关。这些与生命、血脉和成长息息相关的事物,进入他的诗歌,成为他诗歌的意象,他情怀的代言。就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其中,最突出的感受,是一个情字。这是这部诗集的核心要素,也是展现诗人的功力所在。写故乡,写父亲,写母亲,写妻子,写恋人,写儿子,写生活,写世态,都重在以情感人。以真动心。以美传情。

  他的诗中,乡村与城市,相互纠结。传统与现代,相互纠结。站在城市里,总会回望故乡,割舍不断童年的回忆,亲人的目光。而回到故乡,才发现,早已无法隔断或者远离城市的生活。这种矛盾和纠结,就构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底色。罗振亚的诗,很好地展现了这种矛盾和纠结。

  他的诗歌,审美的姿态,思想的力量,思辨的深度,更注重情感的穿透力。语言上不喜欢故弄玄虚。而是直击内心。保留了传统的抒情方式,着眼于普通的表现对象。基于土地和情怀,进行了有节制的抒情。如他写于2013年的这首作为书名的诗《一株麦子的幸福》,就是写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的。直面痛苦,深刻感人。对亲人和事物的选择性遗忘。“反复回放着每一个日子/在葱绿的往事田地里/麦子一株一株地复活”“父亲常记不起自己名字/但能测出麦地的亩产收成/麦芒的纹理与土质的关系”。“在父亲呵护的那块麦田里/我已长成饱满的麦子/虽然八月暴晒/泪水浸泡/却是幸福的一株”。父爱如山。血脉的滋养,性格的传承,在《和老爸聊天》中得到了最诗意的概括。“有一回我在村边摔得天旋地转/您愣是铁着心不肯搀扶/还说是爷们儿永远不该跪着/我站起后至今再没有弯过腰”。

  《母亲简历》一诗,不过19行,却写尽母亲悲苦、勤劳的一生。从一岁时写起,直到70多岁成为孤独在城市里的垂垂老妪。“八岁她开始用衣裳清洗村前的小河/十二岁她到草甸放牧猪和云朵/十七岁她成了懵懵懂懂的新娘/十八岁她尝受儿子夭折的滋味……”“到了七十二岁孩子们四处忙/她常一个人在花坛边数花苞儿/陪伴太阳和地上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女人的生命史。也是写给一位母亲的赞歌。

  写亲情,写的有疼痛、有温暖。写爱情,写的有大度、有缠绵。《写给妻子》,从妻子的长发作为意象起兴,生发开去。委婉动人。1985年的《迟到的星星》,是一封话语绵绵的情书。《分离的缠绵旗》,则更像是情人分离的祝福。钟情之人,不一定就能成为恋人、情人。但祝福还是要有的。男子汉的高大,恰恰在于胸怀的宽广。失恋,也能写出美好。即使被拒绝,也有谦谦君子之风。“从天空那两颗星星里/读懂了你会说话的眼睛”“我失败了心却随祝福之风/微笑着上升”。《分离》一诗中,在开头和结尾都重复使用了“九分醉意”“缠绵旗”的意象,强化了抒情效果。

  诗,是有意味的艺术。这个有意味的艺术,关键就在语言。

  1986年写的《流程》一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诗。似乎没有对时代的筛子漏掉,而是仍然保留着现代意味。诗句跳荡,语言平实,有节制。含蓄,隐喻,充满多向性。在现代诗的书写中,预设多向的情感通道,为读者的审美走向埋下更多伏笔,就必须重视隐喻。在诗中,多解,多义,才是美的正常状态。很难简单界定。如同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彩虹,既有可以仰望的七彩,看似飘忽和虚幻,却也有扎实的事实与细节的逻辑。拓展了想象的空间。

  “走过去便是遗忘/两只黑眼睛/横筑起一道墙/转身去掏备好的钥匙/门和锁孔变了方向”“疯狂的三伏雨/汇成大江/乌鸦在鸣唱/渡过去吗/管她温柔卧似夕阳/明早茉莉花依旧开放”。诗是需要复杂性的,既不能直白,也不能虚伪。

  1986年的《季节·远方·我》写的是恋人之间的一种错位的情感。就是感情不对焦,语言不同频,心灵难呼应,充满了矛盾心理。这种爱情的状态,是很折磨人的。但对于诗人,忧郁,迟疑,困惑,对前景的不确定性,却是最好的诗写题材。如同悲剧的美,话不对版,欲说还休,生活中并不罕见。“那年北方的雪很大很厚/冬天咆哮在迷蒙的窗口/她想这天不该远行/我却说我还是要走//而今江南的花又浓又稠/十月池塘依旧碧水悠悠/我想是否该回去了/她却信告再过些时候”。这是爱人之间的交谈,还是对江南美景的留恋?这样的诗,还有1981年的《礼物》,1983年的《我们还会相见》。1985年的《我说过,我们还会相见》。都带着青春期的热烈与纠结。

  故乡,和爱情一样,是诗人热衷于情感表达的主题。故乡需要回望。爱情,渴望回想。一切的美好,都被岁月所淘洗,所窖藏,然后,才散发出淳厚的酒香。哪怕已经回不到过去,回不到故乡。就像诗人无奈地告诉儿子:已经没有资格谈论故乡。这是一种被生活错配的情感。出走,流浪,长大,回望。反复的情感折磨,痛苦与温暖并存。如故乡的大雪,如城市的窗外那条忽然浮现的村里的黄土路。

  “被改写的海浪在远方咆哮/相思鸟不知栖在了哪一片柳林间”(《在海景房的窗台上想起村里的那条黄土路》)。在故乡的大雪这一辑中,诗人更多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淡紫色的土豆花的相思,杏树的清明,干旱的土地,兴安岭的春天,甚至不愿意被叫成波斯菊的扫帚梅。对不小心碰落的一朵杏花,心生怜惜,对家乡的一片麦地心怀崇敬。“习惯在城中昂首走路的我/面对记忆中从未高过童年的麦田/突然低下了头/天边有一道白鹭的灵光飞起”。

  在罗振亚的意象群中,麦子、土豆、玉米、高粱,以及扫帚梅、蒲公英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是与作者血脉相通、情感相同的亲人。《一株麦子的幸福》《村后那片高粱熟了》《玉米姑娘》等,都是值得重视的作品。读来都那么亲切,那么感人。情思、哲思极为丰富,诗意蕴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属于讷河、属于故乡的植物,也是作者最愿意,也最习惯借物抒情、兴发诗情的意象。这样的诗,值得读的,愿意读,是接地气,通人心,有味道的好作品。“或许她与太阳恋爱得最久/因无意中走漏了温暖的秘密/脸颊红得如晚霞的衣裳”。“她也不会像身旁的向日葵/随意转动自己的头和目光”。“一群麻雀的叽喳声飞来/从这一株跳到那一株/却怎么也越不过她生长的眺望”。(《村后那片高粱熟了》)这让我想起我的也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痛苦,孤独,没有生活质量的晚年。想起我那首《父亲的乡土》中的几个句子:“父亲的乡土/儿子的乡土/无论过去多少年/其实,都在那片山水之间。”

  罗振亚的乡村书写,除了绵绵不绝的亲情,还有割舍不断的对那片土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故事,生存与发展的情感纠结和沉重思考。罗振亚的乡村人物系列,形象生动,人物鲜活,感情的表达更成熟,语言更有节制。更冷静、遮蔽。抒情与叙事,巧妙结合,相互融通。诗歌叙事中的抒情元素,和抒情诗中的叙事元素,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说到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语言的挑战。诗人,要与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惰性不断交锋。无论怎样先锋的诗歌,最后的技巧,还是要落实到语言上。诗到语言为止。这个止,不是止步的止,而是随着时代和现实生活,随着思想和艺术的不断发展,语言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生态观。在这片积淀深厚的土地上,诗人的生命,借助语言而延续。语言的生命,借助诗歌而延续。这是一种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自然与蓬勃。传统的惯性中,纠结与突破,陌生与创新,都是对自己的不断警醒。而有了这种警醒,就会形成一种艺术的自觉,塑造出诗人个性鲜明的风貌与品格。

  在世俗功利的泥沼里,在欢歌声声的痛苦上,一个坚实地站在土地上的诗人,只要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保持着他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性,他的语言就能鲜活起来,他的思考就能灵动起来,他的思想就能深刻起来,不断奉献出优美、鲜活的诗歌文本。这就是先锋诗歌的真正意义,也是以研究先锋诗歌为方向,为中国新诗发展不断鼓与呼的罗振亚所为之奋斗的使命。

  (罗振亚诗集《一株麦子的幸福》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新增2个本科专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湖南省教育厅来访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学校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广州市南开大学校友会春茗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