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怀瑾握玉 学富德昭──缅怀南开大学教授张怀瑾先生
来源: 天津日报 2018年4月11日12版发稿时间:2018-04-12 11:32

  王之望

  恩师南开大学教授张怀瑾先生已仙逝三周年,追思先生教泽,拜读先生遗著,将《钟嵘诗品评注》一书拈出,注目良久,不忍释手。书的封面有先生亲笔题写的书名,圆润朗练,清峻端雅,下端钤一方象牙图章。这枚图章张师生前我曾亲见过,篆体朱印,刀法古朴,精致典丽,侧面刻有一幅人物山水画,配以北宋词人王观的词一阕:“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边款题云:“卅五年6月1日于昆明”。主体与边款,篆刻与词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堪称一件具有丰富审美元素和价值的珍品。

  这枚印章的来历尤其非同寻常。

  西南联大毕业前夕,张师请导师闻一多先生刻章以为留念,闻先生欣然允诺。孰料一个月后,闻先生因发表抨击反动当局独裁统治、呼吁和平民主的著名演说而惨遭暗杀。作为闻先生的关门弟子,反动当局和特务机构竟然连张师也不放过,暗中派出密探对他进行追缉。为摆脱跟踪和追捕,他从昆明逃到家乡垫江,特密探随即又跟踪到垫江。好在虽历经风险和磨难,最终还是化险为夷,这枚印章连同厚重师恩,张师终其一生莫不备加珍爱。

  张师为人耿介,志存高远。年未届弱冠,目睹日寇侵略气焰日炽,痛心疾首,赋《酣歌吟》怒斥:“九州板荡山河碎,腥风霍霍声添哀”,唯恨身无长技以“扫尽天下豺与狼”,遂怀抱读书救国的宏图大志,毅然离家奔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的联合大学求学,师从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中文系主任罗膺中教授和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教授。四年内,耳濡目染,他钦敬导师渊博的学识、谨严的治学精神,以及“勇士的贞刚”和“一身正气的凛然”,肃聆教诲,潜心研修,奠定了深厚的学养和治学根基。

  逃离昆明以后,正当他无处安身、生计无着时,幸运地接到北归天津的南开大学聘请他任教的邀请函。在南开园,数十年来,他呕心沥血,精心教学,桃李芬芳;授课之余,倾心科研,成就斐然。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张师素以文艺理论研究著称,而古典文学研究则鲜为人知。实际上早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选修闻一多先生的《诗经》《楚辞》《唐诗》三门课和罗膺中先生的周秦两汉文学史,长达六万余字(文言文)、以《楚辞》研究为中心的毕业论文,也是在这两位《楚辞》专家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他从闻先生处学会了运用版本、校勘、音韵、训诂等手段校注古籍,从罗先生处学会了运用社会学和民俗学视角观察古代文艺现象。晚年,张师将更多精力集中于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的研究,着重论述孔子的诗、乐美学思想,以及陆机、钟嵘为代表的文艺思想。他的《钟嵘诗品评注》,被学术界尊为一部具备“科学性和权威性”的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师自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转而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上世纪50年代末和新时期初,围绕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命题,我国文论界曾先后两次展开全国性学术论争,而这两次论争中,张师都是重要的参与方。有所不同的是,在第一次论争中,张师发表于《文艺报》的长篇论文作为反方,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严密的逻辑和丰富深入的论证,有力地批驳了所谓“过时论”,论证了该规律的客观性、真理性和现实性。嗣后,这篇论文成为此次论争的压轴之作,第一次学术论争亦宣告结束。第二次论争则是以张师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一文引发的,此后,学术界连续展开多年的广泛讨论,虽然聚讼纷纭,但张师的论断基本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和深化。上世纪80年代初,他还撰写过一篇长达三万余字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美学思想简论》一文,被作为高校教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美学论著选讲》一书的前言。

  多年以来,建立中国特色文艺思想体系逐步成为文论界有识之士的一致呼声,而张师正是倡导较早、致力甚多的学者之一。他在多篇论文中,一再重申和阐述这一主张。由他主编的高校文艺理论教材《文学导论》,竭力摆脱同类教材中对于前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的过度依赖,力图打通中西文论的壁垒,并体现中国文艺学的“主体精神”。

  做学术和其他行业虽有千般不同与区隔,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即高度的敬业精神。纵观张师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之道,其一是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直到晚年,他还在一篇文章中倡导“重实证,勤于比较观察,有理有据,让史料说话”,反对“牵强附会,信口开河”。经他一手重新校注出版的《典论·论文》《文赋》《诗品》等古典文献,莫不博涉典籍,追踪蹑迹,辨伪存真,毫不马虎。二是不囿旧说,独抒新见。在学术领域,张师尊重前人成果,但在一些存在严重分歧,或虽错误但相沿成习的问题,敢于独立思考,不随流俗,推陈出新。三是沟通中外,消融古今。这是张师一以贯之的治学箴言,他以之教导要求学生,也贯彻体现于自己的研究著述中。《论诗的三维构式》和《文质辨说》,是抉发我国文学民族特质的典范之作。论文皆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立论,对二元并立的西方美学思维模式提出质疑,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在内容与形式之外,特别看重作品的内在气质、神韵,从而鲜明地提出“三维构式”的美学理念。

  新时期以后,张师在忙于教学和学术研究之外,还运用自己的学术声望和影响,积极参与发起和组织大量的学术组织活动,不仅牵头成立了天津文艺理论研究会等学术团体,还代表天津文论界与京沪学术界一起,共同创立了全国文艺理论研究会、马列文论研究会、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等,并担任以上各学会的重要领导职务,积极推进全国性学术交流与发展。

  三年前时值寒梅迎春的日子,张师走完了人生旅程,驾鹤西去。而今,翻阅带有先生签名的遗著,张师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宛如眼前。感恩教泽,继承与赓扬先生的学术遗产,当是一种最好的纪念。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陈敏尔来校开展“以推进京津...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
我校两项目入选2024年度高校...
【组图】春至南开,绽放芳华
南开区副区长、公安南开分局...
南开2作品获2023中国正能量网...
南开大学获北美精算师协会VEE...
南开博士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李建先生南开大学校董致聘暨...
中交物业服务集团一行来访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