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中国之国民教育问题
来源: 南开大学报2016年4月29日3版发稿时间:2017-02-01 20:52

  (1929年7月12日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演讲)

  张伯苓

  图为张伯苓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所作演讲的法文记录稿(部分复制件)

  编者按:1928年12月14日至1929年9月13日,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游历欧美各国,募集办学经费,并代表中国出席日内瓦世界教育会议。1929年6月,张伯苓抵达法国。7月12日,应法国国家社会与政治研究委员会之邀,张伯苓在位于巴黎乌尔姆街45号的高等师范学院,用英文发表题为“中国之国民教育问题”的演讲。侯永凌(音译)先生主持了演讲,乔治·玛尔古力教授用法文作了记录。演讲记录稿原件现藏于法国外交事务与国际发展部档案馆(档案号:32CPCOM/481,fol.64-65v.)。2016年3月27日,曾求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先生,将该演讲记录稿的复制件赠予南开大学。现将该演讲的中文译稿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主持人致辞

  部长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迎接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博士访问巴黎。

  我无需向大家介绍这位杰出人士,大家早就通过他的工作和声誉了解他了。

  张伯苓博士与大学者严范孙先生共同创办了南开大学,现在有很多学生在这所大学学习。

  在大学教育领域,张伯苓博士绝对是中国最卓越的人物之一。为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像张伯苓博士这样的教育家们努力奋斗,并且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与国家的切实之需联系了起来。

  南开大学是一所独立办学机构,从未受到中国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变革带来的政治动荡的影响。恰恰相反,南开大学蒸蒸日上、发展迅速,采用的是西式教育,尤以组织有序著称。

  近年来中国深陷政治动荡,而张伯苓博士却凭藉惊人的睿智,成功地创办了南开大学这一杰作。

  张伯苓博士是一位孜孜不倦、充满热情的爱国者。30年来,为中国之崛起,他不遗余力;可以这么说,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建和发展是现代中国锐意变革的缩影。

  请允许我代表大家,向张伯苓博士为中国国民教育作出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请张伯苓博士演讲之前,请允许我向部长先生表示感谢!部长先生亲临聚会,凸显了此次聚会的重要意义。

  张伯苓博士将用英文演讲中国的国民教育问题。请乔治·玛尔古力教授用法文记录演讲内容。

  恭请张伯苓博士发表演讲。(鼓掌)

  

  张伯苓博士演讲

  部长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放眼当今世界诸国,中国堪称最古老国家。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同一时代,却幸存下来,而且始终生机勃勃,源远流长。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创造了强盛而辉煌的文明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创造了强盛而辉煌的文明,满足了人民各方面的需求。丝绸、造纸、瓷器、指南针、印刷术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它们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后得到改造利用,但都起源于中国。

  中国在十九世纪中期与西方遭遇

  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一件亘古未有的事情发生了:中国遭遇西方。很明显,西方更加年轻,文化发展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一场强烈的碰撞,东西方彼此对对方情况的无知,直至今日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中国的政治困境和经济困境

  不过,东西方的思想交流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治国之道也成为相互比较的对象。之后,现代中国就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困境和经济困境。

  1911年,中国推翻了统治中原长达两百多年的满清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对一个拥有四亿五千万居民、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国家来说,制度的更替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

  国家经济与工业形势面临的困境与政治困境同样严重,或者说更为严重。道路稀少,农业技术落后,收成不能满足国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西方,自然资源是国家赖以提供民生保障的基础,而中国拥有的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开发,昔日的丝织与瓷器之邦,如今却沦落到进口这些商品的境地。

  中国与日本的比较

  我们应该指出,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突然遭遇西方世界、并且被迫改变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国家。

  其他东方国家,尤其是日本,都曾陷入类似的境地。然而我们看到,日本成功地摆脱了困境,并从此加入了西方列强的队伍。难道日本更有活力吗?非也。这只是个适应能力问题。过去,日本文化完全照搬中国文化模式——这个民族国民性的精髓不是个人创造力,而是模仿意识。日本通过改变模仿对象,轻而易举地保留了复制外国模式的能力。而中国只知创造,不知模仿,与日本相比,在这方面自然落了下风。

  以穿西装为例

  下面请允许我在这里举一个穿西装的例子,我觉得这样能更好地佐证我的观点。

  路过菲律宾群岛的时候,菲律宾人摩登的西式装扮令我吃惊。他们穿着最时尚的欧式服装,显得十分惬意。与他们相比,中国人差得很远。我震惊不已,思索良久之后恍然大悟。事情其实很简单:以前菲律宾人并不穿衣,皆赤身行走。一旦有人给他们衣服穿,他们自然就穿了。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日本的情况略有不同。日本人从未赤身裸体,他们向邻居中国人和朝鲜人借衣服穿。现在,他们又向欧美人借衣服。这些衣服当然不是新的,都是别人给量体裁制的,甚至是别人穿过的,但日本人习惯了穿旧衣服,能推陈出新,让旧衣服穿上去看着也不赖。中国人就不同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按照自己的方法、依着自己的方便和性子量体裁衣,这样就使衣服总是顺着他、适合他,而不是相反。因此,一旦穿上外国人的衣服,他就觉得别扭,就没有日本人和菲律宾人那样自在,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固然,中国人的衣服不完美,世上也没有完美的东西。既是如此,中国人的衣服可能根本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但要因此而抛却自己的衣服,去穿另一件完全不同的衣服,这需要走的道路似乎是太漫长了。赤身裸体的人穿上衣服很容易,而一个人如果有衣服,改改是没问题的——他要保持自己的主要线条,穿着得体的人总是有自己的审美偏好,也就是所谓的个人风格,无论时尚如何变化,他都要保持自己的风格。

  中国应如何适应当今世界

  根据孟德斯鸠的学说,西方民主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中国目前的民主政治体制则是五权——除我刚才提到的三权之外,中国革命之父孙逸仙博士还加上了考试权和监察权,这后两种完全是中国式的权力机制,是千百年来中国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个例子也足以说明,即使是在直接受西方影响而产生的现代化问题上,中国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和习惯,还是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因此,现代中国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中国要适应当今世界的变化潮流,应如何学习借鉴外国才好?对此我们必须小心谨慎。轻视甚至抛弃本民族的历史,完全代之以外来的文化,这种狂热激进的心态,适合那些在发展过程中无力创造自己独特文化的国家。中国不是这样的国家。不过,有些国家和某些受了它们影响的中国人,却低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其原因也并不在中华文化自身。这里若谈政治,我会说得很尖锐。若谈军事,中国是无法与西方列强抗衡的。现代思维崇尚武力,只有强国的文化才受重视。若中国现在是强国,中国文化中的缺陷也都会被视为优点。但中国现在是弱国,中国文化的大部分优点都被视为缺陷了。

  绝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民族精神之魂

  弄懂了强国文化与弱国文化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在借鉴外国文化时明确底线了。中国技术落后,设备匮乏,投入巨大的人力换来的却是极低的产量,本应具有大规模制造能力的中国却依赖进口。在军事方面,中国也远不如西方列强。中国应完善工业,实现经济自主,独立制造武器以抵御外侮。同时中国不能忘记,即便中国在物质方面与西方一样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和石油(正是它们成就了西方文明的崛起),能够藉此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中国还是有无数完全不同的、非常独特的价值观,它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是我们不能丢弃或忽视的。向外国文化学习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好国际关系,保持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但要注意外国文化也有很多局限性,绝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民族精神之魂。

  中国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教育

  我们看到,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十分棘手。我们要适应当今世界,要借鉴外国文化,但我们只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千万不能华而不实,任何偏颇和失误都可能引发不良后果。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若想凭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法找到正确道路,对创造新文化有所裨益,现代中国人就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必须具备必要的知识,如此才能完成这一重要使命。我认定,中国走出困境、解决面临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教育。教育可为中国提供懂得如何奋斗的有经验、有准备的人才。这就是我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我30余年来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培养利国利民人才的原因。

  要把外国教育理念与本国历史结合起来

  鉴于教育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完全依靠外国教育显然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外国教育重原理、轻现实,存在着弊端,效果往往不佳。留学欧洲的中国青年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室提供的条件既纯粹又完美。而一旦回到国内,面对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形,他自然就变得无所适从。他的脑子里填满了公式和绝对理想状态下的知识,很难适应具体的现实世界。他懂欧洲的理论,却不懂中国的国情。和所有理论家一样,他走极端,鼓吹没头没脑的变革,以为找到了理论知识的用武之地,殊不知,错不在国,而在他自己。很多青年甚至不问变革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凡是变革必然是好的。他们关心的只是实行变革的方法。这种思维不仅在留学生中间流行着,而且在中国的不少教育机构里,甚至完全走着西方的路子,和纯粹的外国教育没什么两样。

  因此,教育家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树人,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爱的意识,从而推动他们感受、珍惜、维护祖国的尊严。

  为此,中国青年绝不能因所受的教育而忘本,他们只有充分了解本国历史,才能热爱本国历史,才能置身于国家发展的潮流之中,带来有益的革新,而不是损害民族文化。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使各国人民之间产生了持久而活跃的联系。中国为了保持自由和影响力,需要吸收西方科技发展的成果,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只是我们自卫的手段,不是变革的理由。

  中国沦为政治弱国的根本原因

  多少年来,目睹祖国的衰败,我一直在努力思索——中国沦为政治弱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0年前,满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完全失去了在民众中的威信和行动的能力。义和团运动的出现,八国联军对北京的占领,中国的形势岌岌可危。此前几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与日本缔结沉重的和约,将包括台湾岛在内的自古以来即属中国的大片国土割让给日本。甲午战争的结局向西方世界暴露了中国的恐慌和软弱,列强们都跃跃欲试,讨论着分解中国的可能性,试图使中国丧失独立和主权,这就是当时所谓的“瓜分”图谋。列强们一面等待时机实现图谋,一面先后强租中国沿海重要基地,作为自己的行动据点和军事基地——德国占据了胶州湾,法国占据了广州湾,英国占据了威海卫,葡萄牙占据了澳门,俄国占据了旅顺、大连。外国使团居住的地方成了租界,中国政府在租界内不能行使任何主权。一些强邻也使其在中国某些省区的特殊权益得到了承认,例如日本在满洲里的特权。一些过去臣服于中国中央政府的国家如朝鲜,也被迫脱离了中国。此外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国家财政因此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致力发展公民素质

  大家看,当时中国的局势是多么的严峻,简直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国家蒙受的屈辱使我深受刺激,我决心寻求根本的救国之路,冀望历史永不重演。当时我经常出入外国占领区,留心观察中国人和外国人如何相处。我发现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凡外国人的举止皆透着自信,而中国人则自信全无,原因就不必说了。

  当时我就想:“我国有四亿五千万人民,人口之众为世界第一;我们古老而优秀的文明比这些外国人的文明要悠久得多,现在他们却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何以沦落至此?”个中原因就在于,决定国家价值和实力的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公民的意识、活力、创造力、自信心和凝聚力。发展个体素质,培养强壮活跃的生命,也即健全的人,这就是我要寻求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救国强国的唯一之道。中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而且保持着自己的活力,我们一定能拥有美好的未来。面对当今危局,培养认识历史、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使其能冷静思考现状、解决当下问题,为一个独立而和平的未来中国作好准备,这就是值得我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于是,我就走上了教育之路。

  创办南开学校

  南开学校创办阶段的工作十分艰难,可以说,我是白手起家。1898年时,最早的课堂就设在我的挚友、大学者严范孙先生家里,当时只有5个学生。但我的决心是坚定的,在几位挚友的关心协助下,我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最后终于有了转机。到了1904年,我们开设了一所学校,学生人数上升到73人。经过不断发展,南开学校时至今日已有2500余名学生,男女兼招,开设有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目前正在筹备开设小学课程。这就是我30余年奋斗的结果,它表明,即使没有任何援助、任何人脉,只要有真诚的愿望、不倦的热情,我们就能把事做成、把事干好。我几次访问欧美期间,每到一所学校或学术机构,都欣慰地看到,那里或多或少都有南开毕业生的身影。他们在南开学校接受基础的教育之后,来到欧美继续深造,钻研更为艰深的专门课题。

  中国学生留学的益处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我的立场有些令人诧异——我大谈用西式教育培养中国学生的局限和危害之后,却高谈阔论南开毕业生在国外继续深造之事,其实并不矛盾。如果一个学生尚未了解、浸润本国文化就过早地离开祖国,进入一家纯粹的外国教育机构学习,他很可能就无法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祖国实际的需要。但在这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我说的南开学生,已经在中国从老师那里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祖国的需求,他们已经成熟了,他们来到欧美是为了精研他们特别感兴趣的课题,这些课题,他们在国内时就已经根据时代的需求和个人的爱好开始研究了。他们十分清楚为什么来到国外,知道在国外继续学业的目的、用途和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出现任何“水土不服”,他们从国外教育中吸收的都是有用的营养。

  此外,除去每个学生从个人角度看到的留学价值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面的原因,促使我积极支持中国学生留学。现在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振兴对内对外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教育中国人,让他们了解、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建立一个现代、有序、强大的中国作好准备。我们还必须让外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当今思想。很多误解往往会演变成为令人遗憾的严重事件,原因就是彼此缺乏了解,甚至是对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事情一无所知。各国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自然发展,已经越来越把中国带上西方的议事日程。虽然中西关系日益紧密,接触面日益广泛,但西方对中国文明和中国思想的了解却远远滞后,连知识分子也往往对中国缺乏最起码的认知。连载小说、通俗喜剧、电影胶片塑造的传统中国人形象,既滑稽又可恶,还通过廉价瓷器上的图案广为传播。我们必须与这种形象作持久的斗争,虽然这种斗争会很艰难。然而直到今天,我们几乎未付出任何努力来扭转这种认识,它们与事实是完全不符的,完全来源于无赖无知的想象。我们应该代之以中国人真正的形象,使其既能表现我们民族特有的优点,又能代表优美独特的中华文明。

  在这方面,中国留学生可以完成这个有益而重要的使命。他们在国内受过良好的中式教育,能够代表中华文明,能够向外国人展示中华文明的风貌和价值,消除谬误和误解,为促进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相互理解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旅居国外也可使中国人更好地了解西方,获得对西方更生动更真实的认识,而不是待在国内只获得一些理论上的认识。说实在话,很多西方人到了中国,却没有给中国人留下关于西方和西方文明准确而积极的印象。同样,我们也得承认,来到外国的中国人并非人人都有资格代表中国,他们有些人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来了,在很多方面还对自己的祖国知之甚少,而外国人则一般都认为凡是中国人就能代表中国,都对中国无所不知,因而往往被引入谬误。

  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思想的真正追求

  我们要让外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思想的真实面貌。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件必须做的事,也是一件好事。能够真正代表两个世界的优秀人才之间,应该经常交流,这有助于克服一些目前貌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平息很多冲突纷争。与30年前我开始为祖国之不幸寻找药方之时相比,现在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共和取代了帝制,现代工业开始发展,民族精神得以恢复。我们——中国的大学教师和知识分子,必须让整个世界了解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真正的追求。这正是我本人在欧美和日本游历时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我们要让世界了解勤劳真诚的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推广我们古老文明异彩纷呈的优点和成就。尤其是面对由无知造成的“黄祸”这一荒唐形象,要正告世人,中华文化几千年来表现的大德,就是和平主义!(鼓掌)

  主持人结束语

  刚才大家为张伯苓博士献上的掌声说明,我们是多么专注、多么入迷、多么激动地倾听了南开大学校长精彩的演讲!

  我们也要感谢乔治·玛尔古力教授清晰准确的翻译。

  和中国所有的大学一样,南开大学派出学生在世界各地留学,包括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留学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类新型人才,我们有过留学经历的人十分欢迎这些留学生,我们相信,他们将是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我坚信这一点,因为从以下两个方面讲,这样做都是必须的:

  第一,为了东西方人民的相互理解。随着现代社会交往的深入,为了共同的明天,东西方人民必须友好相处,团结一致。

  第二,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辽阔的疆域、肥沃的土地,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对整个世界的未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们知道,文明的价值不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改良人心。目前,裁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相信,只有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和平!(鼓掌)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杨玉平翻译,校史研究室张健校订,文中小标题为演讲记录者所加)

编辑:张丽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