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碧血热写《方舟歌》——缅怀外祖父于方舟
来源: 天津日报2017年1月10日10版发稿时间:2017-01-10 17:24

  阎晓明 口述

  孙健 整理

  题图为于方舟及新生社旧址(今和平区建设路芸芳里2号)

  我的外祖父原名于兰渚,字芳洲。1900年9月15日出生于直隶省(河北省)宁河县俵口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家乡读小学时,最爱听老师讲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故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思想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辛亥革命后,他是全村第一个剪掉发辫的人。

  1917年,我的外祖父离开家乡来到北方通商大埠天津,考入了直隶省第一中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他十分振奋,到图书馆寻找有关俄国革命的书籍和报刊,认真钻研,刻苦学习。同时他还和安幸生等进步学生讨论国家大事,并互相鼓励,向往着祖国的未来。当时,学校创办了《进修》周刊,聘请他为该刊的编辑员。他撰写的《蠢矢录》,深刻揭露了社会豪强依仗权势,欺压善良的罪恶行径。面对军阀混战、神州破碎、百姓饥荒的凄惨景况,他忧心如焚,决心以天下为己任,拯救祖国,拯救人民大众。

  “五四”运动爆发时,我的外祖父也投入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当中。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后,他被推选为天津学联评议部的评议员及学联出席各界联合会的代表,负责组织天津各界示威大游行等活动。在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中,他对群众进行演讲时说:“同胞们,让我们团结起来,不做亡国奴,打倒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必将灭亡!”他的演讲生动深刻,慷慨激昂,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妄图灭亡中国的罪行,以及北洋军阀卖国的事实,使广大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

  “五四”运动后,在天津进步学生中间,掀起了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天津的一些进步团体相继成立。1919年9月,于方舟与韩麟符、陈镜湖等人发起成立了新生社(今和平区建设路芸芳里2号)。1920年4月1日,新生社创办了《新生》杂志。《新生》坚持以介绍传播新思想为宗旨,被誉为“带社会主义色彩”的刊物。1920年秋,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新生社改组为天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个研究会是天津早期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基础,他们中的一些成员后来大都成为天津地方党组织的骨干力量。

  1923年,李大钊介绍我的外祖父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于方舟。后来他在《方舟歌》中写道:“狂澜四面严相逼,群众彼岸须舟亟”;“以方舟名,窃以渡人之舟自期也”;“方舟负任一何重”“问君何以济群生”;“努力壮尔神,努力执尔柁,战胜眼前魔,何愁苍海阔”。《方舟歌》宣誓着他从忧国忧民踏上救国救民之路的信念与意志。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于方舟作为直隶省的代表,在会上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同时认识了老同盟会的会员——江浩和李锡九。会后,他们三人根据李大钊的指示,返回天津筹备建立天津党组织的工作。9月,在北方区委赵世炎的主持下,在法租界长春道普爱里21号(今和平区滨江道欧乐时尚广场所在地)秘密召开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会上,于方舟当选为委员长(后改为书记),江浩当选为组织部主任,李锡九当选为宣传部主任。大会讨论并确定了党在天津工作的具体方针和行动纲领。中共天津地委成为直隶省及天津地区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天津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并致电孙中山,邀请他北上商讨和主持国家大计。12月4日,孙中山一行抵达天津,中共天津地委负责人于方舟率领工人、农民、学生及各界人士等万余人到美昌码头(今和平区营口道与海河交口)欢迎孙中山的到来。31日,孙中山抱病离开天津赴北京,于方舟、江浩、马千里、安幸生、邓颖超等天津各界代表前往车站送行。

  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后,中共天津地委和党的基层组织积极发动和领导各界群众投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于方舟亲自领导了天津电车工人的罢工斗争,并取得罢工斗争的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并提出了整顿顺直省委的意见。9月,在天津召开了改组顺直省委会议,确定了实现土地革命,打倒新老军阀、地主豪绅,发动和组织农民战争,建立工农兵政权的行动方针。会后,于方舟以顺直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身份深入玉田、遵化等地组织发动农村暴动。起义失败被捕后,在狱中,我的外祖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种种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年仅27岁。正如他挥毫写就的那样:“一行热血千行泪,泪有干时血不干。”“拼将一腔男儿血,换我华夏当自强。”他将自己的生命谱化为一曲悲壮嘹亮、青春飞扬的《方舟歌》。

  我在天津卫视的《家风》和天津电台的《忠诚》两档节目中,曾就如何继承先烈遗志做过这样的表述:“作为中国人,应该永远把爱国这份责任担在身上,不管你是一个什么地位的人,什么职业的人,应该像当初他们那样,不计较也不顾及自己是不是人微言轻,只要去做,就可以让这个民族一步步强大起来;要弘扬一种理想与信念,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少变化,理想信念是不能放弃的。”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