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故事
毛主席为何关注南开化学系生产车间?
来源: 南开大学报发稿时间:2013-10-01 14:23

  

  毛主席在农药生产车间(前排左一为杨石先校长,前排右一为陈天池教授,后排左三为高振衡教授)

  徐悦

  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曾十余次到天津考察工业和经贸建设情况。1958年8月,他第八次到天津视察。按原定计划,毛主席于8月10日至12日先后参观了东郊区(今东丽区)丰产稻田、天津出进口商品陈列馆,以及设在第二工人文化宫的天津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参观后毛主席仍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于是决定第二天到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走一走、看一看。

  8月13日这一天,南开园里云淡风轻,绿柳红莲交相映衬。毛主席依次参观了化学系的“敌百虫”、“马拉硫磷”、“离子交换树脂”和“硝酸钍”4个生产车间。这些车间大都因陋就简,处于初建投产阶段,仪器和设备很不完善。但毛主席为什么偏偏对这些车间感兴趣呢?

  “敌百虫”和“马拉硫磷”是南开大学化学系自主研发的高效农药杀虫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灾害十分严重,每年因病、虫、草灾害,农作物要减产三成左右。当时我国农药工业刚刚起步,只有高残留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DDT”可供使用,大面积病虫灾害一旦出现,便会因无法及时扑灭而造成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进口来满足农业生产对于农药的大量需求,而农药作为当时的战略物资,供需关系也十分紧张。因此,毛主席对我国自主合成高效农药这件事极为关注。

  南开大学化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1921年创建的化学系,是我国大学中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1932年创建的应用化学研究所,更是开国内大学从事科研之先河。经历了创业阶段的筚路蓝缕,西南联大时期的艰苦办学,北返复校后的艰难筹措,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调整扩大,至1957年底,南开化学系已有教师近90人,学生人数达到600余人。邱宗岳、杨石先、高振衡、朱剑寒、陈天池、申泮文、王积涛、陈荣悌、何炳林、陈茹玉等一大批优秀化学家相继来到南开任教,并形成了南开化学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优良传统。

  20世纪50年代初,南开大学紧贴国家战略需求,开始在植物激素、有机磷化学等领域进行攻关研究。1956年,杨石先教授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1967)”制定工作会议,会后根据国家发展需要,组织力量进行农药化学方面的研究。1958年,陈茹玉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合成了对人畜危害不大但对害虫有很好防治效果的“敌百虫”、“马拉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并在校内建成了生产车间,协助我国第一家有机磷杀虫剂生产单位天津农药厂进行生产,填补了我国农药领域的一项空白。

  毛主席到“离子交换树脂”车间参观更是不无深意,因为这里的工作与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密切相关,而这在当时是鲜为人知的。1954年,我国首次在广西发现了铀矿,铀矿是核能之本,但如何从贫铀矿中提炼出高浓度铀是一个重大技术难题。1956年从美国归来到南开任教的何炳林教授,带回了当时国内还不能生产的10公斤苯乙烯和5公斤二乙烯苯,利用这些材料在两年时间里合成出当时世界上已有的全部主要离子交换树脂品种,包括用于从贫铀矿中提取原子弹原料铀的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毛主席来到南开大学视察之前,化学系已经成功试制出高质量离子交换剂,《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后来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专项资助南开大学400万元,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工厂,从而开创了我国自己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该厂生产的苯乙烯型强碱201树脂,被首先提供给国防工业部门,用于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和核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主席视察南开化学系生产车间时的殷殷关怀与谆谆嘱托,使广大师生倍受鼓舞,愈发坚定了“搞科研、办工厂”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几年的努力,南开人于1962年成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从事有机化学研究的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并承担了国家“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63-1972)”的课题任务,继有机磷化学研究后,又开展了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硼、金属有机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国化学学科中一个又一个空白,并相继研制出久效磷、螟蛉畏、灭锈一号和除草剂一号等农药品种,为我国农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南开大学开拓的树脂法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和研制的系列特种树脂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冶金、医药、食品等行业。例如,针对链霉素提纯而研制的弱碱树脂,使我国链霉素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血液灌流方法净化血液的吸附树脂,对尿毒症及危重药物中毒患者的救治疗效显著;用于甜菊糖脱色的树脂法工艺,不仅使工艺流程缩短,还使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由此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甜菊糖甙生产国。

  岁月流转,毛主席视察南开已55载。而今南开化学学科结构日趋合理,教学科研条件大幅改善,在农药、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较大优势,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南开人以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恪守,对“知中国,服务中国”理念的践行,正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55年后的今天,南开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没有辜负毛主席当年寄予的厚望。 

编辑:赖鸿杰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领导为四学院讲授“形势与...
交通银行天津分行党委书记、...
氢能新突破!南开团队国际合...
保险与精算四十人论坛青年论...
电影《青年邓颖超》在南开大...
喀什大学校长一行来访南开
南开大学团队在基于太阳电池...
南开团队成功研获神经形态人...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一行来访
华北地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联...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