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流实验室助推一流大学建设
本报讯(记者 马超 摄影 聂际慈)5月31日,学校在津南校区综合业务东楼举行重点实验室专题汇报会。校领导魏大鹏、龚克、杨克欣、张亚、李义丹、王磊、许京军、严纯华和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于海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许京军主持。
校人事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实验室设备处、财务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各理科学院、各级重点实验室、各级工程中心负责人参加会议。
科技处负责人围绕人员构成、经费投入、科研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全校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本情况进行汇报,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提出今后发展思路;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汇报了近年来实验室取得的成绩和进展、2016年参加科技部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情况、当前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建设思路。
与会人员以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对全校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剖析,认为当前学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研究空间不集中、研究方向不凝练、研究队伍不凝聚、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围绕这些方面,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与会人员认为,关于目前研究空间相对分散的问题,是过渡期存在的困难,要树立起“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和长远发展的理念,同时建设完善津南校区共享平台,逐步实现研究空间的相对集中。要依靠重点实验室的自身建设进行优化整合,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自身优势,制定内容充实、方向明确、聚焦准确的发展策略;科研团队建设是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流的科研队伍应该包括一流的领军人才、一流的专职科研队伍、一流的科研辅助人员和一流的科研管理人员,对团队中不同人员要有合理的分类评价,让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获得感”,以此来加强团队建设,激发团队积极性和创造力。要理顺重点实验室和依托学院、学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学校资源分配机制;建立学校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全口径投入和产出的计算,分级分类核定绩效;在学科建设中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在现有学科和平台的基础上,着力组织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校党委书记魏大鹏在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进一步阐明科技实力、创新发展对国家进步的意义,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南开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应勇于承担国家、民族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同时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学校党委和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的高度重视,大家共同分析研究问题产生原因和破题办法。在体制机制上,要研究如何以良好的体制保证实验室良好的发展,如何以高效的机制促进实验室高效的运行;在研究方向上,要明确实验室定位,进一步凝练特色与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发展空间上,需要以科学规律为指导,以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规划研究、调整布局,促进团队协同创新和交叉合作;在管理制度上,应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日常管理,营造一尘不染、热火朝天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在今后发展建设上,实验室、相关学院、学科负责人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带领团队共同产出更多优秀成果。
魏大鹏强调,学校要进一步推进综合改革。实验室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是由于综合改革不到位造成的,在发展中出现这些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而不能以传统的思维来考虑。要加强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紧贴国家重大需求,承接国家重大项目,服务企业发展,为实验室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南开涌动着发展的力量,我们能够感受到广大教职工的热情和干劲,希望大家凝心聚力、保持热情、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共同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校长龚克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有明确的定位,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科研体系的重要一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国家目标开展科技创新攻关,要依托学院、支撑教学,为人才培养作出贡献。南开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各级重点实验室要对照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联系实验室研究领域的发展实际,认真贯彻将国家急需与世界一流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科研,要依托一流的课题项目、一流的软硬条件,更要汇聚和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的实验室要有一流的学风,学风是底线,不能掉以轻心,各级重点实验室要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上做典范。一流实验室要有一流的管理,必须保障实验室安全保密、经费使用规范的底线,还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打造团结和谐、追求卓越、开放合作的科研创新文化的“高线”。一流实验室要有一流发展策略,要在契合国家目标的前提下,凸显特色、发挥优势、聚焦前沿、区别定位。
龚克指出,要推动实施学科综合绩效评价,一方面是考虑全口径的投入。人力方面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特别是高端岗位和博士生,物力方面包括房屋和设备,财力方面包括各类建设经费和人工及运行成本等;另一方面要综合考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特别是教改工作,科研工作特别是争取与完成重大研究项目、产出论文、专利和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以及海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水平,由此衡量学科发展的综合绩效。他要求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对重点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实验室空间集中度、共享平台、队伍建设及科研评价改革、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共性的、具体的、带动全局发展的问题加以梳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制定“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中切实解决。
据了解,我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环保部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3个。全校24个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化学、医学、信息、数理、生物、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布局在绝大多数的理工科学院,部分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跨多个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