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未风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期间,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简称地震大装置),成为许多上合嘉宾专程前往的打卡点。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等相继到访……
“十四五”期间,天津市高等教育领域锚定内涵式发展核心目标,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有力推动科教融合,助力提升全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深耕优势领域的生动实践,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学科建设筑高峰
作为“十四五”期间天津高校学科发展和大科研平台的一张名片,地震大装置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历经5年建成,2024年11月投入运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模拟振动台,以及世界唯一的可移动水下振动台台阵,该设施涉及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精密仪器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防灾安全等多个学科领域,整体试验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早点铺前的烟火气,到实验室里的科技光,天津用人间温情与锐意进取共同托举城市发展。而天津大学校园里的地震大装置,正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份“安全答卷”。
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市教委负责人提到,“十四五”期间,除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投入使用,我市5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89家,全市2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中,高校牵头或参与的有22个。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77%。新增本科高校、博士授权单位各1个,新增博士点49个。
聚焦学科建设,各高校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作为我市龙头高校,日前在建校106周年之际,《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规划》《南开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同步发布,标志着南开大学升级建设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进入全面落地实施阶段。谈及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取得的成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军介绍,截至目前,学校新文科发展已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共建成6个新文科专业、7个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9个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及15个微专业。近三年来,多篇高质量报告获决策采纳,发挥了重要的资政作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新文科科学研究范式初步形成,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双一流”建设中,市属高校更是立足学科优势,发展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提到,学校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把学科专业建在我市产业链上,如在全国率先设立的中药制药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学科高原与高峰协同并进,科研创新能力显著跃升,学科高峰与高原格局成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初步构建高原学科体系。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新突破,唯一市属工科高校牵头获批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高性能纤维及纺织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高效能电机系统智能设计与智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形成“全重实验室+工程中心”双轮驱动格局。天津医科大学成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各学科的国际排名总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社会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环境/生态学4个学科新增进入ESI排名前1%,现有ESI前1%学科数达到11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技术入选天津市顶尖学科培育计划;获批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6个。
人才培养提质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市各高校围绕人才培养出招发力,提质增效,展现了培育时代英才的担当作为。
今年7月初,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体育馆内,首批10名工程硕士身披学位服,参加全国首场以实践成果替代学位论文的授位仪式,校长柴立元院士拨穗、授位。这是天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探索以“实践成果”替代传统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新途径,开创了工程教育新路径。此项改革鼓励学生聚焦实际产业难题,以高水平技术方案、产品设计、案例分析等成果申请学位,标志着学校在破除“唯论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开辟了新范式。
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我市高校人才培养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公能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南开大学布局启动了包括“AI教育教学篇”“AI技术设施篇”和“AI管理服务篇”三大篇章的“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继去年5月“AI教育教学篇”率先发布后,南开大学AI赋能人才培养再升级。今年1月6日,南开大学携手火山引擎正式发布“行动计划”的“AI技术设施篇”和“AI管理服务篇”,并启动“火山杯”AI应用创新大赛,力求不断提升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的质效,以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为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有效的“南开方案”,为加快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南开更卓越的贡献。
天津理工大学则聚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在“十四五”期间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思政引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导师赋能等举措,构建起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输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则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了“实践舞台”。学校探索“双向赋能、四轮驱动”培养新模式,近四年获批13个天津市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建设24个校级工作站,累计培养研究生400余人。
天津医科大学在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获显著成效。对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创新临床医学“5+3+X”培养模式,设立临床医学朱宪彝班,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建立基础—临床双导师制,实施动态管理制度。启动“未来医学家”“未来医学科学家”人才培养项目,突出塑造临床实践能力、交叉创新能力和领导力胜任力,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市教委负责人提到,“十四五”期间,为促进人才供需适配,我市学科专业建设向服务国家和天津发展“大逻辑”转变,制定鼓励增设专业和控制增设专业两个清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及时响应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提高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五年新增紧缺本科专业179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专业105个。坚持“真实任务驱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的就是构建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把企业最新技术、真实项目、工艺难题变成教学科研内容,培养能够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科教融汇促发展
日前,由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全球首套脑机交互定制化磁共振平台“神工—神观”正式启用。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院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范秋筠介绍:“该平台利用磁共振设备对结构功能成像时空分辨能力,融合光、声、电、磁的多模态研究体系,让其从‘观测工具’升级为‘交互研究平台’,为脑机交互科技攻关和临床转化应用创新提供了更立体、更动态的研究视角和全新的技术路径。”这一成果,是我市高校“十四五”期间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新案例。
“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是激发我市高质量发展动力、提升人才储备和支撑、深化教育赋能城市新质发展的战略之举。市教委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高校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校企共组“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875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个政策包、一张明白纸、一站式服务”等“三个一”行动,1048家高校企业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说起如今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团队长期致力于二维超薄材料研究的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闫慧感触颇深,2023年底团队终于实现关键突破——将材料单次制造面积提升了100倍。“传统流程里,国资持股、审计、退出等流程,至少要两三个月才能弄完再上报学校审批。”闫慧说,这曾是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普遍梗阻。因为天津理工大学“十四五”期间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联合财务、国资、人事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全程代办相关手续,仅用15天就完成了闫慧团队专利的作价入股流程——以50万元评估价入股大学科技园校友企业天津国昂玖昀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闫慧的经历是天津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提升的一个典型代表。“十四五”期间,全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显著提升,形成“研发—转化—再研发”的良性循环;在企业发展层面,国昂玖昀等校友企业借助专利技术实现跨越式成长,85家大学科技园区企业构建起智能科技、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在区域贡献层面,与中船制造等企业的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以产学研生态链吸引更多创新资源集聚。
在天开园6号楼,天津久瑞盛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专注地投身于科研工作。久瑞盛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赵国锋所创办的企业之一,从最初在实验室里反复验证理论、攻克技术难关,到如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赵国锋团队不仅迈出了科研创新步伐,更朝着产业报国的目标不断前行,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生动典范。如今的天开园,汇聚天津高校的创新创业力量,成为我市一方创新创业的热土。南开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10月,南开大学在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累计注册企业282家,在孵企业239家,入驻企业22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雏鹰企业28家、国科小企业55家、24家企业入选OTC天开专板。师生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总体占比约60%。在天开园政策的扶持下,极大鼓舞了师生校友的创业热情。
“以贡献体现价值、以服务实现发展”是天津科技大学“十四五”期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实施“先锋计划”,在科技成果转化、产教融合及教育改革领域实现多点突破。校长路福平提到,学校率先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个税减半,首推“应用推广型教师”评聘,实现知识产权赋权95%给科研团队。建设3万平方米的大学科技园,孵化120余家企业,连续三年获天津市大学科技园考核“优秀”。程博闻教授的技术在企业转化后,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成果获得202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生物学院的氨基酸发酵团队技术转化后也带来了60亿元效益。学校新增了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市教委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作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的主力军,我市高等教育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出台高校分类考核、教师分类评价等相关文件,引导高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强有组织科研,打造高水平科研队伍,产出一大批创新成果。获批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8项,占全市国家科技奖的60%。同时,成果转化质效明显提高。举办系列校企对接会活动,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一大批科研成果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科创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ctuyN_QWiP4HXUSj_q0yg
审核:丛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