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 闫 丽
对话人:
张海鹏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 中心副主任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而现代化场景下的“三农”,是新业态、新机制、新技术共同交织的生动画面。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乡村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闫丽:“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是“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重要要求。现代化大产业,“大”不仅体现在量上的增长,更体现在质上的飞跃;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也不止于农业本身。
张海鹏:的确如此。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育种、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给农业打开更多想象空间。现代化大产业之大,在于产业链之长、品牌之强、业态之新。从种类多到质量优,从种子“芯片”的研发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再到后端的品牌和服务,农业发展的“果实”,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农产品,也是新体验、新业态、新模式。因此,农业现代化,一方面意味着科技赋能农业,科技创新的“因子”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另一方面也体现为融合发展,资源禀赋与新的消费需求紧密对接,农业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闫丽:都说现在的乡村,卖农产品,更卖风景、卖场景。这意味着既要统筹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也要以场景、业态出新强化农文体旅商深度融合。
张海鹏:统筹是篇大文章。先看产业链,统筹意味着研发、生产、销售、品牌、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也指向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的开发与挖掘,比如茶淀葡萄与老字号合作推出茶淀玫瑰香葡萄味果汁汽水。再向上看,是城乡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围绕中心城市这个大市场,“宝藏”花卉香飘中心城区,美丽稻田画吸引城里人,农业接二产、连三产,串出更长的价值链。跳出田野,以“乡的资源”对接“城的市场”,推动特色产业向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这是发展思路的转变,也是城乡联动的深入。
闫丽:一个乡村,一个特色。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富民产业提质升级,乡村发展的后劲更足。
张海鹏:富民,首要问题在于兴业。富民乡村产业一般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增收效果好的产业。有人讲:“产业不是规划出来的,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出发,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乡村的特点就是发展的亮点。有的地方发展“光伏+产业”,水上设光伏板,水下渔业养殖,渔光互补、绿色增收,还有的地方发展林下经济,杨树与白蜡树下养蚯蚓,树林子变“钱袋子”,探索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的最佳路径,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品牌化,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自然更大。
闫丽:好资源变好产品,好产品嵌入链,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经营主体嵌入产业链,融入“大市场”。如何拓展联农带农致富链条,形成产业链上分工合作的格局?
张海鹏:目前,乡村发展面临的一个难点是供需不平衡、市场对接不顺畅。这与一些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偏弱、没有充分发挥品牌效应相关。产业兴旺,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跟进,主动将普通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利益共同体。如此,不仅能发挥各种经营主体所长,也能深化三产融合,补齐短板,增强农产品竞争力,释放乡村产业发展潜力。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11/05/content_143094_2788363.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