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国
已出版的郑天挺先生部分日记及学术代表作
郑天挺先生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长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尤精通明清史,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是继北大教授孟森之后中国现代明清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在南开大学工作三十年,为南开史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郑天挺先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等高校校务与教学管理方面贡献良多。他曾任教于北大预科,后赴广东、浙江等地短暂任职,1930年冬再回北大,此后郑先生长期在北大任教,担任校秘书长一职长达十八年,其间又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长、北大史学系主任;2017年《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出版,不仅给西南联大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文献,也让世人看到郑先生为西南联大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校庆之际,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北大学生的名义赠给他题有“北大舵手”四字的锦旗。1999年9月,在“郑天挺教授诞辰百年纪念会”上,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说,郑天挺先生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北大,在北大几次重要关头,如“七七事变”后的北大、抗战时的南迁、战后的复员、解放战争时期的护校,郑先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北大的功臣,他对这一称号是当之无愧的。1952年后,郑先生主持南开史学三十年,借用何芳川教授的话,郑先生将最成熟的学术奉献给了南开。
郑天挺先生的一生,尽管行政事务缠身,但他始终坚持史学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边疆史地学、史料学、文献学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在明清史领域,他与孟森先生同为重要开拓者。郑先生慎重为文,加上行政工作极繁,公开发表的著述不算多,但他发表的论著都是精品,傅斯年先生即称赞郑先生“不为文则已,为文则为他人所不能及”。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开始,郑先生侧重明清史教学与研究,写出了大量颇有影响的论文,如《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多尔衮与九王爷》《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等,又特作《清史满语解》近二十条,解释了清初许多特殊用语的含义和制度的变化,如“土黑勒威勒”“牛录额真”“札尔固齐”“巴克什”“巴牙喇”“巴图鲁”“包衣大”“包衣昂邦”等,解决了清史资料中常遇到的一些关键性疑难问题。抗战期间,为批驳日本以侵略我国东三省而制造的“满洲独立论”等谬说,郑先生写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之变迁》等重要论文,用大量史实证明清代皇室包含满、蒙、汉三族的血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些论文均收于《清史探微》中。郑先生生前刊出的主要学术著作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清史简述》《探微集》等。近些年来,新编的《及时学人谈丛》《郑天挺文集》等陆续出版,进一步呈现郑先生的学术成就。
明清内阁档案的发现与整理,是20世纪前期中国学术界一件大事,郑先生既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重要的组织者。早在1921年入北大国学门做研究生时,他就加入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参加清代档案的整理,由此奠定他清史研究的基础。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恢复明清史料整理室,郑先生亲自主持工作,作出了不少成绩:曾与故宫博物院合编《清内阁旧藏汉文黄册联合目录》,帮助东北图书馆印行《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辑;1950年举办“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展览;1954年主编并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上世纪50年代,郑先生组织南开历史系编纂《清实录史料选编》《明实录资料选编》;60年代初,他与翦伯赞先生共同主编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并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选》;从60年代初期开始,郑先生负责张廷玉《明史》的标点与整理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80年代初又主编了《明清史资料》。这些史料的整理出版,极大地推动了明清史研究的发展。
作为著名教育家,郑天挺先生尽管行政工作十分繁重,但在他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坛,培养了大批学术英才。1933年12月,郑先生任北大秘书长、中文系副教授,随后陆续讲授过古地理学、校勘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1938年在西南联大,郑先生开始讲授明清史课程,学术研究也渐渐转向明清史,逐渐被视作孟森的学术传人。此后尽管也讲过其他课程,但是明清史、明史专题、清史研究等课程,则是他反复开设,始终未曾断过的课程,一直坚持到1981年他去世前不久。讲授明清史课程长达四十余年,这在整个20世纪中国明清史学界是不多见的。他讲课的学术卡片,近二十年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师生们陆续整理出来,中华书局已刊出《郑天挺明史讲义》《郑天挺清史讲义》等六种讲义,超过三百万字,这些讲义不仅是郑先生教学的结晶,也是他学术成就的重要体现。
1952年,郑先生奉调南开大学,担任历史系主任;1963年起任南开大学副校长。他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极高的社会声望,主持南开历史系近三十年,为此付出了极大心血。虽说南开大学历史系在1923年创立,曾由蒋廷黻担任系主任,梁启超前来授课,但数年之后,蒋廷黻调入清华,南开大学历史系停办。1937年春拟恢复,聘请北大皮名举教授任系主任,“七七事变”后,学校南迁,动荡之际未曾恢复,直到抗战胜利,从昆明搬回天津复校,1946年才再恢复。
当1952年郑先生从北大奉调南开时,历史系刚恢复数年,无论资料还是师资方面都相当匮乏,在全国可谓名不见经传。郑先生调来后,决心“要使南开历史系步入强劲之林,与国内素享厚望的几间大学并驾齐驱”。当时,他与从清华调来的雷海宗先生共同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953年将杨翼骧先生从北大调入南开,加强中国古代史的队伍建设,并奠定了南开史学史的研究基础。组织南开历史系教师撰写教材,广泛开展学术活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杨翼骧《秦汉史纲要》、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王玉哲《先秦史纲要》等几部断代史纲要先后出版,初步彰显了南开史学的新风与实力,引起全国史学界瞩目。1956年,郑先生在南开创立明清史研究室,培养大批明清史专家,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明清史研究阵地。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泽华先生曾说:“(郑)先生以他特有的宏恢气量和忠厚长者之风,团结了全体教师……先生于中,发挥了伯乐与老骥的双重作用,为后人念念不忘。”他将郑先生对南开大学历史系的贡献视作“一篇无文的文章”。
在郑先生三十年的经营下,南开历史系将北大史学科那种踏实严谨、维新开拓的治学风范加以继承和弘扬,如今不仅成为南开大学文理学科“四大支柱”之一,在全国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学阵地——不仅因为郑先生培养的一大批弟子,都成为全国史学界的重要专家,且由郑先生所奠定的务实、求新的学风,使得南开史学多年来引领中国史学发展的新潮流。近年来郑先生与雷先生被公认为南开史学的两面旗帜,且被誉为“南开历史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学人小传
郑天挺(1899—1981),原名庆甡,字毅生,祖籍福建长乐,生于北京。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春参与筹建厦门大学。1921年秋入北京大学国学门做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1930年冬回北京大学任教,1933年任中文系副教授、校秘书长。1937年冬在长沙临时大学改任历史系教授,随后任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所长。1946年北大复员后,任史学系教授、系主任、校秘书长等职。1952年秋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1963年起任南开大学副校长。1980年当选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兼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组组长等职。全国第三至第五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第一、二、八、九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社科联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生前刊出的代表性著作有《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简述》。近年来,《及时学人谈丛》《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郑天挺元史讲义》《郑天挺明史讲义》《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郑天挺历史地理学讲义》《郑天挺清史讲义》《郑天挺文集》等陆续刊出,《郑天挺北大日记》《郑天挺法制史讲义》亦在刊印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