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畔,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近年来,党中央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扎实做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工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东部地区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实现了怎样的率先发展?
李兰冰(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部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抢抓发展机遇,率先进入发展快车道,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我国地理区划主要有三种分区方式,行政分区、经济分区、地理分区。为科学反映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其中,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据不完全统计,东部地区以不足1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超全国40%的人口,贡献了超50%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约80%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产业能级和经济密度同步提升。
回溯历史,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离不开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一方面,东部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对外开放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强化了地区发展优势。例如,早期设立的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保税区等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更高水平开放平台也是从东部起步并逐渐拓展。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努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联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仅推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也对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引入等产生积极影响。
东部地区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经济总量领跑,引领作用凸显。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702356亿元,比上年增长5.0%。外向型经济发展成效突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岛港、广州港、天津港成为全球知名的集装箱港口以及链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为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创新动能强劲,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千亿元的12个省份有7个位于东部地区,分别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和福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超全国平均水平的7个省份有6个位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比重为62.2%,营收占全国比重为73.0%。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以上海为例,2024年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6%。
三是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被喻为引领中国发展的“三大引擎”,以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担负起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重任,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和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经济发展水平、中心城市引领力、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以及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四是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显著提升。例如,京津冀地区从“一小时交通圈”到城际铁路公交化,从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到社保服务同城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东部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注入强大动力。
展望未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东部地区需多措并举、勇担重任,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一,强化创新能力与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引擎作用,加强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与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围绕创新链进行有效分工与合作,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第二,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转移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产业链补链、延链和强链,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三,强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依托沿海区位优势与发展基础优势,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载体作用,积极推进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协同联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深层次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