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以服务之“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 2025年02月05日 《天津日报》 第9版发稿时间:2025-02-05 19:23

  对话人:

  杜传忠  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中做优增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以服务之“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产业发展趋势,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李娜: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涉及生产性服务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等,让生产更高效、智慧。这样的改变,是生产性服务业强力赋能的现实写照,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注入动能。

  杜传忠: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数智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服务业。有了数字技术的嵌入,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范围更广,对制造业的渗透性更强。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专利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指向很清晰。产业融合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承载的新知识、新技术实现应用、扩散和转化,成为生产力“升级”的催化剂,可以增强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活性,还有助于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正在重塑整个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李娜:就像您所说,从研发设计到生产、物流、营销等,我们几乎可以在产业链各个环节找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场景。您觉得推动它们之间深度融合的关键是什么?

  杜传忠:融合是需要条件的,既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发展水平,也依赖制造业等服务对象的产业能级。生产性服务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技术含量更高、专业性更强,服务模式在不断创新。制造业企业主动更新生产设备,也为新技术应用打造了新场景,这样的“双向奔赴”促进了产业融合。在天津,有的化工企业引入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控能耗情况、分析能耗数据来优化方案,提高能源利用率;有的企业借助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市场偏好,实现精准生产。从实践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能否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事关产业融合的深度、广度和成效。

  李娜:如果说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趋势,那么平台就是深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关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杜传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平台在串联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时,把供与需更有效地对接起来,让新知识、新技术在高效协同的生态中,更广泛、精准地发挥生产力效应。天津有面向汽车研发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能提供“小快轻准”应用程序,帮企业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也有合成生物中试成果转化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中试孵化服务,这些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具象化的服务模式。随着产业迭代升级,用户需求愈发呈现个性化、专业化特征,对服务效能也更关注。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平台,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不断优化平台体系,打造更加开放、优质的产业生态,对促进产业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有裨益。

  李娜:“跨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也会遇到“成长的烦恼”。像复合型人才供给、跨区域行政壁垒破除等,都依赖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这也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前提。

  杜传忠: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更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影响,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帮其打通有碍发展的堵点。怎样进一步破除制造业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的隐性壁垒,如何不断健全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同等对待的评价机制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制造业在升级,发展要求在提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势必要面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体制机制创新跟上这些变化,才能释放出更多潜在发展动能。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新奥认知科技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与百利装备集团签署...
南开大学项目获评“2024年华...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
国家自科专项“微塑料的环境...
南开师生3篇论文入选2024年度...
南开团队研制出基于非易失电...
南开大学留学生赴蓟州区穿芳...
校领导春节前看望慰问老同志...
南开团队实现片上光子毫米波...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