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网络热舞缘何这么火爆?
来源: 天津日报2024年2月20日10版发稿时间:2024-02-20 11:54
本报记者 孙瑜

  摇花手、扭腰、摆胯,串起丝滑小连招,再搭配节奏感十足的背景音乐……一套名为广西《科目三》的“魔性舞步”,经互联网传播,从线上到线下,从中国到海外,从大街小巷到专业舞台,迅速引发国内外网友竞相模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网络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几百亿次,且仍在增长。

  有专家称,《科目三》火爆全网的背后离不开三大流量密码:简单的舞蹈动作、魔性洗脑的背景音乐,还有高度契合的短视频平台传播规律。从当年的《江南style》《小苹果》,到近年的《小小花园》《我姓石》,一次次引发全民狂欢的网络热舞、网络神曲,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共性和规律?

  ● 网络热舞火爆与自媒体的推动不可分割

  从当年鸟叔《江南style》到现在流行的《科目三》,为什么这些网络热舞会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流行?

  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副主任王达解释道,《科目三》最初被称为广西《科目三》。最初有年轻人为了烘托婚礼上的气氛而创作出该舞蹈的基本舞步,很快在青年人之间流行,后来经过改编和传播,才成为网络热舞《科目三》。对于其火爆的原因,王达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从专业角度说,我觉得从最早的鸟叔《江南style》到现在流行的《科目三》,这些热舞都有舞蹈的属性,属于肢体语言。我们经常说,舞蹈的艺术形式就是视听融合的产物,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其次,在自媒体大时代的背景下,短视频也催生了网络热舞。正是由于短视频平台的推广,《科目三》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爆火,比如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在去年12月的一次演出谢幕后全体跳起了《科目三》,它一路从南方火到北方,甚至漂洋过海火遍全世界。不仅如此,人们还创造出了不同版本的《科目三》,在不同的场合都有它的身影。现如今,不少人将其与火遍全球的《江南style》骑马舞相比,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上升的表现。《科目三》舞蹈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是文化输出的象征,这种简单欢快且具有感染力的舞蹈成功地突破了国界和文化的壁垒,走向了世界舞台,此舞蹈的流行可以反映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除此之外,王达认为,《科目三》的火爆是带有一定社交色彩的,跳《科目三》有利于调动群众自娱性,让参与者在跳舞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沟通,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很容易吸引年轻人去参与。同时,专业舞蹈演出中,对于《科目三》片段的巧用,也起到了暖场的效果,调动了演员、观众的激情。《科目三》的火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跳《科目三》,并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舞团、参加比赛,说明跳《科目三》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建构青年潮流文化的手段。

  王达接着说:“网络热舞视频火爆,不是因为大众机缘巧合看到了这样的视频,而是由于这种结合了舞蹈样式的视频经常在手机中被刷到,非常吸引人们眼球。例如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类节目《只此青绿》火了,我最早是在专业观摩课看到《只此青绿》这部舞剧。《只此青绿》后来登上了央视春晚,由此还产生了热词‘青绿腰’,以至于后来在自媒体上也经常能够看到这个短视频。一部大型的歌剧、舞剧或音乐剧,往往就是其中一个小的桥段非常经典、流行。比如音乐剧《猫》,在大众脑海里,可能只留下一小段动听的旋律,成为一种永恒的回忆。”

  ● 参与式文化成为文化建构新样态

  从网络诞生之日起,网络平台就持续不断地产生一系列难以预料、无法预估的破圈爆款事件。除了《科目三》,如当年的《江南style》《小苹果》,又如《小小花园》《我姓石》,近年来洗脑神曲、网络热舞的火爆虽有各自的偶然性,然不可否认存在许多共性与规律。

  谈到国内一系列爆火网络热舞的共性,王达表示,它们大多包括了两种元素:第一种是流行的元素,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街舞、性格舞等形式的舞蹈,这些舞蹈都有流行的元素在里面。例如《科目三》中的一些舞步,其实与人们骑马时的姿态非常相像,我们俗称为“摇篮步 ”,只不过我们将它流行化了。第二种是要有契合当今社会主流旋律的元素。文化自信自强就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旋律,网络热舞中应该包含民族化的语言,同时结合自媒体的平台,才能呈现出新的融合模式。

  在总结网络热舞破圈的规律时,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培源老师认为,以《科目三》为代表的网络热舞,它发生在近年来社会传播呈现出视频化转向的大背景之下,网民社会心态(尤其是年轻用户)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全民参与、大胆表达、纯粹快乐、模仿比较等多重心理要素的叠加,共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热梗、爆款。从舞蹈本体角度看,《科目三》动作简单门槛低,魔性、洗脑、模仿、跟随,舞动随心、节奏分明、丰俭由人,它具备了广泛人群参与的基础。从社会文化层面看,参与式文化成为当前年轻人自我表达的一种文化建构新样态。从传播渠道看,短视频本身具备的病毒式裂变式传播,尤其是注重时序流行的推荐算法,使得《科目三》能够持续传播、持续升温。其中,明星参与、名人效应和部分品牌的营销,甚至海外个人、组织、行业团体的加入,不仅持续推高热度,更构成了全球性媒介事件,在传播实践中给足了正向反馈,因此长红不断。

  王达认为,对于《科目三》我们应以包容审慎的眼光看待,一个文化产品能迅速获得大众喜爱,必定是有其特点的:第一,《科目三》轻松魔性的舞蹈让人在紧张的生活中获得快乐。大家平时工作都过于忙碌,难得有消遣的时间,看到如此轻快魔性的舞蹈,自然也就会从紧绷的状态放松下来。第二,类似网络热舞的活动,由于参与性强,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视频或者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在博主或服务员跳舞的时候,其他群众也加入了进去,由于一支舞蹈,瞬间打成一片,大家都在欢笑中度过,整个气氛瞬间变得火热,大家彼此熟络起来,而不是躲在自己的小世界,各管各的事情。第三,舞蹈《科目三》的爆火原因不仅涉及舞蹈的基本步伐和动作,还涵盖了音乐、节奏、表演等方面的知识。

  ● 海内外参与者实现社会文化共享

  纵观近些年出现的爆火网络热舞,我们不难发现,不少网络热舞,已经形成了跨地区、跨国界的全球范围传播。

  “这些大众文化的现实样本契合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情感成为影响人们行动的第一要素。”分析爆火网络热舞的特点,周培源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类似的爆火文化事件会具备五方面的特性:一是事件本身要有可传播性,或者说自带传播效应。打破常规,不落俗套,求新求异,互联网不缺平平无奇,爆款诞生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对立面。二是事件的传播具有可见性,它需要有一个启动阶段。可以预见,未来社会视频化传播、体验式传播的特性会更加明确,可见性、可体验、可感知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三是模仿再现的低门槛、广泛参与的群众基础。门槛高、难度大、不易模仿、脱离群众,既无法共情,也难以形成一呼百应的跟随模仿,最终只是少部分人、小圈层的共识和认同,难以破圈,无法爆火。四是基调上一定是轻松解压、具有娱乐性的。娱乐是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加之这是一个倦怠社会、加速社会,身处其中的民众拥有最本能的心理冲动——娱乐自我、快乐至上。五是需要有关键性的“火上浇油”阶段。事件启动之后,走向长红长火阶段,需要明星效应、“网红”示范。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等关键节点人物的持续入局,会形成一张覆盖不同圈层的网络。

  多年前,微博是社会舆论的策源地;如今,短视频成为爆款社会事件的孕育平台。短视频在热舞爆火事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谈及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周培源表示:一是从传播效率上看,短视频的传播形式就是高效、快捷、可视化、可感知、动员性强、更易共情。热搜机制和短视频推荐算法,使得启动后的事件进入流量池,极速成为社会热点,被推荐给大量用户;用户的转评赞等社交行为反过来强化了流行度,造就了爆火的奇迹。二是短视频是一个参与门槛低、用户共创的良好平台,web2.0的特质决定了普通用户既是观看者也是生产者,加之分享、展示的心理欲望,全民的社交参与强化了用户对流行文化的归属感和互动性,进一步推动了《科目三》的流行。三是短视频增加了流行文化玩法的多样性。我们看到不少短视频以创意模仿、二次创作的方式,或者推出音乐特效、辅助道具等方式,帮助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用户多层次演绎同一主题,这种多样性和创新促使更多人加入到模仿和改编的行列中。四是从偶然性角度看,海外用户也在短视频的无边界传播中实现了社会文化的共享和一次全球化的旅行,进而网络热舞迅速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短视频平台的全球覆盖和跨文化传播的能力。最后,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这是全民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一次集体狂欢,它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社交方式和娱乐事件,满足了普通人的自我展示、社交互动和娱乐需求。

  凡事都有多面性,在很多人为《科目三》叫好、趋之若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批评。目前这些批评包括低幼化、土味风、夜店风等,甚至现实中出现了一些低俗擦边、过度演绎的案例,这也引发一部分人的担心。

  周培源表示,世间不存在取悦所有人的文化样态和文化实践——文化多元、偏好各异才是社会常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往往与某些其他的文化样态存在一定距离或者存在一个冲突空间。甚至部分精英文化的支持者会认为,《科目三》是一种显然的文化倒退、文化浅薄化——它是趋向于表面化、简单化和商业化,是无脑的跟风、是缺乏深度和自我的随波逐流。更多的批评来自于社会实践中的个人感知——有的人天生对短视频不感冒,对迪斯科、夜店风、土味社会摇有天然排斥;有的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担心类似的持续的群氓文化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但我觉得,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必苛责任何一种不存在原则性错误和刻意冒犯的文化样态与文化实践。不喜欢可以回避,刷到了相关视频,可以点“不喜欢”,避免再次推送;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传播时代,我们可以更加充分表达、更加便捷地喜欢与不喜欢。在未成年保护和教育这个领域,我们要认识到,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形塑孩子健康、积极、正向的文化识别能力,而非制造一个隔绝现实社会的温室。

  作为专业舞蹈行业从业者,王达说,面对《科目三》这一看似“非正统”舞蹈的爆火,我们需要思考,近年来专业舞蹈领域内为何没有出现如此火爆、为世界范围内所翻跳的作品?专业舞蹈发展借助短视频的风,究竟能够吹向何方?专业舞蹈与《科目三》类型的舞蹈相比优在何处又弱在何处?流行文化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真正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定是雅俗共赏的形式!

编辑:丛敏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领导率队赴甘肃庄浪考察调...
校领导调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开团队护航我国选手在第58...
南开大学召开2024年共青团“...
校领导率队赴中宣部宣传舆情...
南开大学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来...
校领导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杨庆山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处一行来...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