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弟
古往今来,囿于人们对死后“灵魂不灭”的认知,一些酷爱读书的人去世后,将心爱的部分珍贵藏书带入坟墓,古文献中多有记述,现实亦不乏其人。据《太平御览·冢墓四》记载:“秦昭王与(吕)不韦好书,皆以书葬。”清人蒲松龄曾随葬了《醒世姻缘传》。港人霍英东先生生前喜爱读书,卒后随葬了《红楼梦》和《莎士比亚全集》等书。本文所述的利苍(?—前187),是一位生前身后渴望藏书、读书的嗜学之士。1973年,从其坟冢中发掘出大量古书,他应是一位藏书家。
利苍是刘邦麾下的臣子,《史记》《汉书》中略有记载,他是湖北荆州人,早年随刘邦征天下,刘邦践祚后封他为长沙相;惠帝时,又封之轪(dài)侯。利苍受过良好教育,经史术数无所不通,生前搜集和自抄大量古籍。最为珍贵的是,他藏有许多帛书,即在白绸子上抄写成的书籍,帛书因其质地为丝织品,所以十分昂贵,普通人庋藏不起。我们常见先秦、秦汉传世文献中有“著之于帛”(《晏子》)、“书之竹帛,藏之府库”(《墨子》)、“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史记》)等语句,意即将重大历史事件记录在竹简和帛书上,可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帛书。
1973年,利苍一家的墓茔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被发现,并对之进行挖掘。1974年,即挖掘出大量的古佚书,包括简书、帛书和帛画——以帛书为主,帛书的质地是生丝织成的细绢。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出土的早期帛书,弥足珍贵,令世人大开眼界。
简书有《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四种,皆为医书,写在二百枚竹简上。帛书种类较多,内容十分丰富。湖南省博物馆陈松长先生在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一书中,按照班固《汉书·艺文志》体例,以单篇作为计数单位,将其分为6大类44种,折叠后放置于一长方形漆奁中。帛书分整幅和半幅,整幅折叠成长方形,半幅卷在竹木条上。其体式古雅,先用墨或朱砂在帛上画出上下栏,以墨或朱砂画出直行格,即后世所说的“乌丝栏”或“朱丝栏”。整幅每行七十余字,半幅三十余字,多为墨书,字体为篆、隶和篆隶间之草篆,或秀丽,或洒脱,或潦草,显然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其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诸多方面,对研究战国至西汉历史文化极具参考价值。从藏书文化史角度讲,其意义亦非常重大。
报纸电子版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3-05/25/content_15371_7736349.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