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理性”与“纯情”的分别——赏读晏殊词《浣溪沙》,兼与李煜词对比
来源: 今晚报2022年11月11日第9版发稿时间:2022-11-18 11:31
图①叶嘉莹先生在迦陵学舍留影
图②收录晏殊及其子晏几道词作的《二晏词笺注》
图③叶嘉莹先生题赠本文整理者的手迹

  叶嘉莹 讲 宋文彬 整理

  这一次要讲的,是北宋一位非常有名的词人——晏殊。

  晏殊是一位比较理性的词人,他的生活对于他的词风的影响,没有像李后主那样鲜明。可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能够超乎环境而成长的。人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一定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

  十四岁为官

  先来介绍一下晏殊的生平。他是江西临川人,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够写诗文,而且写得很好。十四岁的时候,就有人说他是神童,推荐他去参加考试。当时是宋真宗时期,他与一些考进士的人一起赴考。虽然其他人都比他年龄大,可是他面不改色,而且写出来的文章非常好。宋真宗阅后十分欣赏,就把他单独叫来,让他再写一篇赋。晏殊看到赋的题目后说,这个题目自己作过。皇帝觉得晏殊很诚实,就给他出了另外一个题目,结果他作得很好。宋真宗不但欣赏晏殊的文章,而且欣赏他的为人。于是在晏殊十四岁的时候,宋真宗就赐他同进士出身,意思是说他以后不需要再考试,现在就已经算考中进士了。除了赐给同进士出身,宋真宗还让晏殊在朝廷里边做官,做什么官呢?十四岁的晏殊做了秘书省的正字。秘书省是皇帝藏书的所在,是皇家图书馆藏书的所在。正字是在皇家的图书馆里边负责校勘的人。后来,晏殊的官职一步一步地向上升,一直做到相当于宰相的位置。以晏殊的身世来说,是富贵显达的。

  在中国诗歌的传统中,有这样一句话:“诗穷而后工”(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就是说,诗一定是要在你困穷的时候,才写得好。比如,李后主的词,对于人生有更深刻体验的是亡国以后的作品。亡国以前写的那些词,虽然也很纯真,也很有豪气,但是他写的内容多是比较肤浅的。杜甫经过了“天宝之乱”,他的诗就写得越来越好。但是,这种说法也不是必然的。天下有两种不同的诗人,也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般说起来,纯情的诗人对于现实的生活,常常是不善于处理的,但他的感情是很敏锐的。由于不善于处理现实的生活,纯情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失败的。又因为他常常过分地任性,过分地自傲,像李太白之类的,没有节制,没有反省,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失败的。又因为他的感情是很深刻、很敏锐的,所以他一旦失败以后,对于失败的体会也是非常敏锐而且深刻的。很多纯情的诗人都是如此的。理性的诗人则不是如此的,因为这类诗人是有思想性的,使他们的诗深刻起来的不一定是失败。

  政治才华出色

  晏殊在政治上也很有才华。宋真宗死后,宋仁宗继位。年轻的宋仁宗继位以后,没有马上亲自处理政事,而由皇太后负责。这位皇太后的封号是章献皇后,姓刘,是个很能干的女人。她之所以能够以太后的资格来处理政事,是因为她从很早以前就用了很多手腕来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最不可原谅的手腕,就是她夺走了别人的儿子。宋仁宗从表面上说是她的儿子,其实是李宸妃所生。“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不是假的,就是在宋朝发生的,讲的就是宋仁宗的故事。

  要知道,历史上后宫妇女的竞争是非常厉害的。因为谁一旦生了儿子,这个儿子将来又做了皇帝,母以子贵,这个母亲就了不起了。这些后宫的女子当年都在争斗,所以当一个女子显贵了,其他女子就都要倒霉了。比如汉高祖的吕后,吕后显贵了以后,就把汉高祖的另外一个夫人戚夫人的眼睛等五官都挖去,手足都砍掉,然后把人丢在厕所里边,管她叫“人彘”。

  李宸妃有了身孕之后,刘皇后也假装怀孕,她买通了一些人,说如果李宸妃生下来儿子的话,就抱到这里来,说是她生的儿子,说李宸妃生下来一个畸形的妖怪。

  宋真宗年老之后,看到刘皇后很精明能干,就让她参与政事。宋真宗去世后,仁宗年岁还小,章献刘皇后马上有了太后的地位,并亲自处理政事。当时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还因为太后上不上朝而发生争论,都想得到单独参见太后的特权,和太后讨论政事。这个时候,晏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说二人都不可以私自到宫中和皇太后讨论政治。皇太后要和仁宗皇帝同时坐在朝堂之上,同时听政,宋仁宗坐在左边,皇太后坐在右边。由此可见,晏殊是很有政治才华的。

  理性的反省

  接下来,我们来看晏殊的一首《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一向年光有限身”,我们先说这个“一向年光”。给大家介绍一本读诗、读词的参考书,叫《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是张相。有些时候,诗词中的一些词语在《辞源》《辞海》这些辞书里边找不到注解。因为一般说起来,《辞源》《辞海》所选择的词语都是经史子集里边常常用到的一些典故。可是在诗词里边,尤其是在词曲里边,有很多俗语,并不是出于经史的典故,在《辞源》《辞海》中是查不到的。张相编的这本《诗词曲语辞汇释》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对于 “一向”有很多种解释,其中的一个解释是指“一晌”,即时间的短暂。在这首词里边,这个“一向”就是指时间的短暂。“一晌”有的时候也指时间的长久。比如说“一晌凭栏人不见”(冯延巳《鹊踏枝》),这里的“一晌”就是指时间的长久,是说诗人曾经很长久地倚靠在栏杆旁边,等待他所盼望的那个人来,可是一直没有出现。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写得有情有理,既有感情也有理性,是很微妙的结合。“一向年光有限身”,写得真的是很好。有人认为,一个人一定要经历过挫折、不幸,才会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其实不然。因为有一种不幸是不管你富贵显达还是贫穷困苦都会体验到的,那就是无常。“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送隐者一绝》)。不管你是什么地位、什么身份,无常、生命的短暂,是一定要面对的。这种悲哀,没有人可以逃避。晏殊的词里边,因为他经历的其他挫折并不是很多,所以他的词所表现的悲哀,很多都是对无常的悲慨。 “一向年光有限身”,这一句很好地写出了无常。刚才我说“一向”是指时间的短暂。那什么叫做“年光”呢?“年光”是指一年的韶光之日。“韶”是美好的意思。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日子,就是春天呀,“一向”的“年光”,是说美好的春天是这么的短暂。春天是短暂的,人的生命也是短暂的,所以写作“一向年光有限身”。

  我们以前曾经讲过冯正中的词,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鹊踏枝》)。他为什么要对着花饮酒?为什么要“不辞镜里朱颜瘦”?我也曾经以杜甫的诗来例,“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其一)。这么短暂的春天,这么短暂的人生,人在这种悲哀之中,怎样面对这种无常的悲哀?而且是用这么美好的风景表现的无常,用这种美丽的花的开落表现的无常。晏殊提出要“酒筵歌席莫辞频”——对于这么美丽的、短暂的春天,只有饮酒,只有听歌,去真心享受这个春天。欧阳修曾经说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玉楼春》)。“须”是说一定要,诗人要看尽洛阳所有的花,那个时候才和春天容易告别。如果这么美好的春天来了,自己连一朵花都没有看,就把春天放走了,不是太对不起春天,也太对不起自己了吗?所以,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要尽情地享受它,要饮着酒来享受它,要听着歌来享受它。“频”是指太多的次数。每一天赏花都来不及,每一天饮酒、听歌、欣赏它都来不及,所以是“酒筵歌席莫辞频”。

  人类有很多基本的感情是相同的。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相见欢》),也是说春天的短暂、生命的短暂。李后主还说“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相见欢》),他说的是离别的泪。晏殊则说“等闲离别易销魂”,什么叫“等闲离别”?是说这么轻易地就离别了。难得见面,可是又轻易离别,人生有这么多的离别,真是容易使人销魂。然后,晏殊说“酒筵歌席莫辞频”,这个力量就加重了。因为一个人面对这么多的悲哀,一定要饮酒,一定要听歌。饮酒、听歌,一是为了享受,还有就是为了排解。不饮酒、听歌,用什么来排解人的这种悲慨呢?李白曾经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可见他也是借饮酒来消愁的。

  再说晏殊的“酒筵歌席莫辞频”的“莫”。以前讲过韦庄的词,“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韦庄《菩萨蛮》),用的也是这个“莫”字。“莫”是说不要,本身是劝解之辞。这一句是说不要推辞说酒喝得太多。这里边的含义可以说跟韦庄一样,也是隐然有一种劝解的意思。可是,晏殊与韦庄毕竟还是不同的。因为韦庄那首词最后的归结是说什么?他说 “凝恨对残晖”,可是 “忆君君不知”。韦庄最后的归结,还是回到相思怀念的悲哀。可是,晏殊不是这样的,他后半首所写的是:“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从这几句就可以知道,晏殊比韦庄等人都要理性。就是说,晏殊对自己有一个慰藉的办法,他是有一种理性的反省和思索在里边的。

  一词多义

  现在看开头的分析,再把晏殊跟李后主做一个比较,试着想想“理性的反省和思索”到底是什么意思。李后主所说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相见欢》),他所写的是一个现象,是当时、眼前、当下的现象,就是他眼前所看到的现象。这个现象给他以感触,并引起了他的悲哀。可是看晏殊所写的无常,从一开始就跟李后主不同。李后主所写的完全是直觉,完全是感受。晏殊说“一向年光有限身”,这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个概念,是经过反省思索以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两者完全不同。李后主有一首《浪淘沙》,他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时,他亡国了,到了北方,怀念自己的故国南唐,所以他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后主和晏殊,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比对象。同样的感情,看他们怎样转化。李后主的“独自莫凭栏”,是说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那个栏杆去站立。栏杆,一般说起来都是楼上有栏杆,站在楼上的栏杆旁,人就可以望远。当望远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一种怀想跟思念,引起一种怀思的感情。人看到远方,会想到远方的人,常常会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李后主说,不要去凭栏,尤其独自一人的时候不要去凭栏。自己一个人那么寂寞、孤独、悲哀,当凭栏的时候就会看到“无限江山”,有山有水、有江有山,这是他的故国,是李后主的故国南唐,还有金陵那个地方——龙蟠虎踞的石头城,是“无限”的“江山”。可是他现在丢掉了江山,没有想到四十年来的家国,一旦失败,马上就丢掉了。“别时容易”,那么容易就把它失落了,要再想回去看故国的江山,已“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流水落花”,水在流,花在落,春天离去了。水流,是东流不返,花落,也是飘落不返。“流水落花春去也”,春天就过去了,什么都不存在了,四十年来的家国,三千里地的山河,都不存在了。“天上人间”这四个字真是绝妙。这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一个解释,是俞平伯先生所说——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是今昔的一个强烈的对比。“流水落花春去也”,过去的消逝了,一个是天上,现在是落到了人间,是“天上人间”的对比。还有一个解释,是说“流水落花春去也”,春到哪里去了?到天上了还是到人间了?是问话的一种口气。还有一种可能,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写的是“别时容易”,“天上人间”写的是“见时难”,是写见时的难,像“天上人间”这样的困难,不能够再见面了。其实,还有一种很可能的联想,“天上人间”是说“天哪人哪”,是哭天之词。总而言之,这四个字让人有很多联想。

  我们常常说,诗词里面有多义的解释。为什么一句诗或者一句词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呢?一个原因是因为语法的模棱。模棱,就是模棱两可,文法不是很严谨的,不是很细腻的,文法不完备,没有主词,也没有动词,什么都没有。就像“天上人间”,它的语法模棱两可。所以,讲成感叹的也可以,讲成疑问的也可以,怎么讲都可以。诗词引起多义的解释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诗词里边所举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让人有很多种不同的联想。比如说,李商隐有一句诗,说是“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那么石榴的“红”说的是什么?第一个直觉的解释,说“石榴红”就是石榴花的红。有人说,不是石榴花,说那是石榴裙的红。还有人说,也不是石榴裙的红,说那是石榴酒的红。由此可见,诗词中的一个名词,可以引起很多的联想。

  “理性”与“纯情”

  晏殊登高望远,看到无限的江山,“满目山河空念远”,难道他不念远吗?他虽然是理性的,但他是诗人,他不是麻木不仁的。他不是没有无常的悲慨,“一向年光有限身”就是无常的悲慨。“满目山河空念远”,他也念远,但是“空念远”,这难道不是一个理性的反省和思索吗?晏殊很理性地知道,虽然自己念远,可是无助于实际。他不能够马上就到远方去,远方的人也不能马上到他这里来,因为有一种阻隔。这个“空”字完全是他的一种理性的反省和思索的结果。“落花风雨”是不是“更伤春”?李后主不是也常常写到落花和风雨吗?“林花谢了春红”(《相见欢》)“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也是写的落花。李后主看到落花,有一种春天消逝的感伤;晏殊则不同,他也写落花,也写伤春,但他不是看到花落、看到春去麻木不仁,他说“更伤春”, “更”字是加深的意思。“念远”已经是第一层的悲哀,是离别的念远的悲哀,再加上花落春去的悲哀,所以是“落花风雨更伤春”,情绪加重了,有念远更有伤春,这是他透过感情的一种思致,这是非常奇妙的。所以说,诗词里面不是不能够表现一种理性的思索,像晏殊就表现得很好。他用一个“更”字把“念远”“伤春”两个同时加重,一个“空”字把两个同时否定。上一句的“空”,跟下一句的“更”,互相结合、互相反衬得非常好。所以晏殊说“满目山河”是“空念远”,“落花风雨”就“更伤春”了。

  晏殊最后隐然有一个安排和解决的办法,“不如怜取眼前人”。“念远”是空的,因为现在这个“远人”不在这里,这里的人也不能到远方去,是白白的“念远”,是没有好处的,一点现实的补救都没有。“落花风雨更伤春”,这个“更伤春”同时接着上一句的“空”字下来,使人更加伤春,也是空伤春。现实的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不如怜取眼前人”——真的是非常理性的一个解决的办法。人所能掌握的只有现在,远方的人不能得到,春天不能挽留。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今天不努力,今天消失了以后,就会造成更多的悲哀和惋惜。所以,晏殊思索反省的结果,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这其中,有他达观的理性的一面,另外也是他感情的世界的揭示。“怜取”中的“怜”,是爱怜的意思,眼前的这个人也是能够呼唤起他一种感情的。如果现在看到眼前有可爱的人,就“不如怜取眼前人”。相比较而言,一个人已经完全处于失落、一无所有的状态,还不如掌握现在仍然可以姑且掌握的一件东西或一个人。在此,读者要注意到一点,虽然晏殊是达观的是理性的,但是他同时也是有感情的。

  《浣溪沙》这首词是晏殊之所以为理性的词人的很好的证明,是晏殊在感情之中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思致,是很好的作品。而且在讲这首词的时候,我们与李后主做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到:纯情的词人跟理性的词人,他们对于宇宙之间的现象同样有感情,同样有感动,无常的悲哀、伤春的悲哀、离别的悲哀,同样都有。可是,晏殊的反应跟李后主又有不同,这是理性的词人跟纯情的词人最大的分别。

  点击阅读原文: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22-11/11/content_15361_6954973.htm

编辑:蓝芳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
【庆祝第40个教师节】南开两...
南开大学喜迎6000余名硕博新生
【党纪学习教育】学校党委部...
天津市总工会来校慰问教师代表
【庆祝第40个教师节】南开大...
以南开精神筑牢成长根基——...
南开大学部署新学期工作
首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A...
【庆祝第40个教师节】南开大...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