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我与姑母叶嘉莹(26)
来源: 天津日报2022年06月02日 12版发稿时间:2022-06-04 09:20

  

叶言材 著

  海陶玮教授 

  但不幸的是,文老未及收到此书,便于6月23日在东京因病逝世了,享年108岁。我是在 23 日上午接到空林子女士打来的电话得知消息的,立即向姑母作了汇报。姑母闻讯便书写了一篇悼文,用电邮发给我,并遣我搭乘第二天的航班飞往东京吊唁。悼文的内容是这样的: 

  惊闻文怀沙先生逝世,无任震悼。犹记当时80年代中,我被邀前往成都参加杜甫学会首次年会。在大会放映之《杜甫传》之影片中,第一次听到文老吟诵。以为其对诗歌中情意之体会,与音声之传达,皆非一般人之所能企及。而今文老离世,真令人兴“《广陵散》从此绝矣”之叹。 

  其实,在旁听了叶先生与文老的那番对谈以后,我曾产生过一个念头──这一代“大家”已经都上了年纪,虽然身体看起来都还比较健康,却不知何时就有可能“驾鹤西去”,尽管这些大家都有著书立说,但感觉类似这样的“对谈”会更好,更精彩,因为这样才能够碰撞出火花来,才会有神来之光闪现……应该尽快录制下来,作一档抢救性的电视节目,那将是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多么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啊!我当初设想的是:请叶先生作为“主谈”,每期请来一位某一方面的大家对谈,比如请叶先生与文怀沙先生对谈“屈原与《楚辞》”,与冯其庸先生对谈“《红楼梦》中的诗词”,与杨振宁先生、陈省身先生对谈“科学家与诗词”……我曾向一些出版社、电视制作机构等谈起过,呼吁过,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抢救性的投资……但遗憾的是最终无果,以致变成终生遗憾! 

  关于海陶玮教授,我在这里并不打算赘述。因为只要是读过《红蕖留梦》或者有关叶先生个人经历文章的人,想必对于海教授的名字都不陌生。我虽然从未见过海教授,但听叶先生说起过请允许我在这里使用中国人的习惯,以他中文名字的第一个汉字为姓来称呼他。与他交往的很多往事,而且每逢加拿大的大学假期,叶先生除了回国讲学外,就是去哈佛,与海教授进行他们之间的合作。所以我的印象是:因为有了海教授,叶先生才得以在北美打下基础,顺利发展。尽管俗话常说“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的”,但我认为,即使是“金子”,有的时候也是需要有一些机缘的。我们东方人使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文章,要想让西方人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语言表述之美,就需要于这方面有能力的翻译者,把它用西方人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都容易理解其内容、领悟其精髓的语言表述出来,特别是有关中国古典诗词的,就更加需要翻译者既具有“中国学”的丰富修养,又擅长自己母语的运用,以及对于自己本国文化的广泛且深刻的理解。 

  人民出版社

  报纸电子版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2-06/02/content_162_6226079.htm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2025年高招咨询开放...
【学习教育】杨庆山讲授深入...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首届“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
南开大学科技创业孵化与成果...
​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联合...
南开师生在天津市第五届公共...
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执行...
校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听取...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