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小词余力开新境 千古豪苏擅胜场
来源: 《今晚报》2022年01月18日 11版发稿时间:2022-01-27 21:50

——赏读苏东坡词《定风波》

叶嘉莹 讲 宋文彬 整理

 

  图①苏轼手札

  图②叶嘉莹先生接受采访

   图③《苏轼词编年校注》

  图④赵孟頫绘苏轼像

  

  西方的现代文学批评,看到我们中国讲诗歌就要讲到作者,觉得是不大对的一件事情。他们以为,讲诗歌就是要讲诗歌的艺术本身。可是,中国的诗歌不是如此的。因为中国的诗歌和西方不是一个传统,西方最早是史诗,是荷马的史诗,是客观的,而且他们的诗歌包含了戏剧,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之类的,所以他们不是很主观的。可是,中国的诗,一直是主观的,一直是抒情的,所以在中国的诗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更多。

  苏东坡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作者。他的浩气逸怀,他那种浩然、磅礴的精神,飘逸、潇洒的襟怀,他对于人生的旷观,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苏东坡的词所达到的成就,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因为他们没有苏东坡的思想、品格、精神,所以不能够达到他的那种境界。

  我们来看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他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沙湖,是在黄州,是苏东坡被关在监狱受过迫害以后出来被贬官贬到湖北的一个地方。苏东坡在沙湖的道中,“遇雨”,是说有一天碰到了忽然间来的暴风雨。“雨具先去”,“雨具”者,是防雨之具,就是防雨的东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雨衣、雨伞,或者是雨鞋,反正是下雨的时候一些可以防雨的东西。什么叫“先去”呢?他们看到天气不好,本来带了一些雨具,后来中间有人说大概不会下雨,所以有人就把这些雨具拿走了,因为带着这些东西走路不方便。忽然间下起雨来了,他们没有防雨的器具了,所以“同行皆狼狈”,当时跟他一同走路的人一看到风雨来了,大家躲躲跑跑,都很慌张。“余独不觉”,你看,在风雨的打击之中,多少人慌乱了,苏东坡说,我不在乎,任凭风吹雨打,他不觉得狼狈,他没有因为下雨、衣服被打湿而慌张。“已而遂晴”,风雨也并不是很长久,有时候忽然间下一阵雨,很快就晴了,“已而”就是不久,雨很快就停了。苏东坡在这种现实的、大自然的变化之中有一种人生的哲理的体会,所以他就写了这一首词。他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东坡写得非常好的一首小词,他把大自然的景物跟他内心的一种修养完全结合起来了。“莫听穿林打叶声”,第一句就写得很好。我总是讲中国一些古老的修养,中国古人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就是说,不管外界怎样改变,你还是你。中国古人还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苏洵《心术》),这都是说无论外界有什么样的变化,甚至是落在你身上的苦难,你都能够有内心坚持的操守而不改变。这都不是徒然的话,而是古人真的用他们平生的行为、品格给我们证明过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你看他所用的字,“穿”字、“打”字是很有力量的,打击的力量是很大的,是可以刺穿的,是“穿林打叶”。人生中有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把你打倒的,是你先把自己打倒的。“莫听穿林打叶声”,它是打在你的身上了,即使如此,你要能够在精神上有一种镇定,不被它所左右,不被它所恐吓而恐慌、屈服。这一句既是现实的情形,也是他内心的修养。“莫听穿林打叶声”,我是镇定的,我就站在这里挨打吗?不是的,你纵然不在乎这个打,打也把你打不倒,可是你怎么可以只站在那里挨打?你要走的路,不是还要走下去吗?

  下一句他写得更好,“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就是说没有关系,你不要被他恐吓就停住了,或者就倒下去了,不要这样。“何妨吟啸且徐行”,你看东坡写得多么自然,“徐”是说慢慢地走,你该走的路你不用恐慌,“徐行”是非常镇定的,像平常一样地走路,而且在走路的时候,还“吟啸”,“吟啸”者,就是说你还吟诗、歌啸,还有一种闲情逸致。他不但没有倒下去,他还要将自己要走的路走下去,而且还有一种闲适的心态,这就是苏东坡所表现出来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我的手里只有一根竹杖,我的脚上穿的只是一双芒鞋,没有雨具,没有车,也没有一匹跑得很快的马。他说,我虽然只有竹杖、芒鞋,但只要心情是闲适轻松的,走起路来,脚步就是轻松的,觉得比骑马还轻松呢。

  讲到这里,我想到辛稼轩有两句词,也写得很好。他说“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你不要说今天是阴天,春天里,你是应该到外面去赏花的,因为春天是很短暂的,春天的花很快就要落了。你如果说,虽然是春天,可是今天是阴天,我不能上马,阴天我是不能出门的,刮风也不能出门,你要等到晴天才上马,那你要等到哪一天呢?也许天晴的时候,花已经落了。“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精神、毅力与魄力。我想到稼轩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提到了马,而他们所说的马,都是除了写骑马之外,有在写实的层次以上的一种精神、品格上的象征意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你以为“穿林打叶”就让我害怕吗?你以为我没有马,我就走不动了吗?没有马,我“竹杖芒鞋”一样地走路,“穿林打叶”没有把我吓倒。

  “一蓑烟雨”,“蓑”,是古人所说的“蓑衣”,是渔夫在刮风下雨的时候身上所穿的蓑衣,这个地方并不是说苏东坡身上有“蓑衣”,他是没有雨具的,他只是象征,说捕鱼的渔人一生都是生活在烟雨之中的,他们没有高楼大厦可以在风雨之中躲进去,他们有的只是一件蓑衣。“烟雨”,是指阴天,是不好的天气,而古人常常用风雨来代表人生的挫折和患难。辛稼轩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是一个英雄,但英雄无用武之地。他说,可惜我的流年,都在这些忧患的风雨之中度过了。“风雨”二字也有象征的意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是说,我平生就是要面对风雨的,我在心理上早就准备好了。

  

  苏东坡这首《定风波》的上半首写的是雨,不但是雨,而且是在风雨之中,当时有穿林打叶的声音,但东坡的内心不被外界所影响。下半首他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斜照相迎”者,是说雨已经停了,所以在上半首到下半首之间,是从风雨的开始,到放晴的一个变化。

  苏东坡的词里边常常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意味,表达他对于人生的一种看法,而且他常常有一种达观的看法,他把这种古今盛衰的一切的变化,用一种很旷达的眼光来看待。我曾经讲过,苏东坡的晚年,在他数次经过挫折、打击、入狱、贬官之后,曾经和(hè)陶渊明的诗。

  我以为,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边,陶渊明也是一个在诗里边常常流露出一种哲理意味的诗人,但陶渊明、苏东坡两个人有很多方面不完全相同。我们以他们的诗歌所表现的哲理来说,陶渊明的诗是哲理在先,他能够把他的哲理以意象来表现。陶渊明的诗里常常写到鸟。“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其四),“栖栖”出于《论语》,《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孔老夫子为什么这样凄凄惶惶,找不到休息的地方,是这样的一个意思。陶渊明说“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这只鸟想找一个歇息的停止的地方,可是找不到。孔子到各国去周游,要找一个任用他的地方,可是也找不到。这只失群鸟“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因为这只鸟找到一棵独立生长的松树,就“敛翮遥来归”。这只鸟本来在天上飞,飞了很久,要找一个休息的地方但是找不到,后来它遇到一棵松树,一棵孤独生长着的松树,所以它就把翅膀一收拢,就“敛翮”,从遥远的高空,飞向这棵松树。“托身已得所”,他说现在这只鸟找到这棵松树,就找到了一个托身的所在。于是,这只鸟决定停留在这棵树上,“千载不复违”,“违”者,是背离的意思,就是说,千年万世,不再离开这棵松树。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什么?是陶渊明对于人生的看法,是他对于人生之路的一个选择。有两条路在面前,一条路,你如果跟世俗的官僚的社会妥协,你就可以平安地过着有俸禄的享受的生活;另一条路,如果你不跟官僚的社会妥协,那么你就要躬耕劳苦,还要付出子女贫寒、饥饿的代价。这首诗中的鸟,完全是象喻,是陶渊明内心之中先有了一种意念,然后他才用鸟的形象来表达。

  苏东坡的词,我们看到,他有的时候也是形象跟他思想的结合,可是,苏东坡跟陶渊明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苏东坡是先有外物的形象,然后把他的意念投注到形象之中。就是说,陶渊明在写诗的时候,先有一个意念,然后他创造一个形象,来传达他的意念;苏东坡不是如此的,他看到宇宙之间万物的形象,他把他的哲理的一种意念投注其中。当然,我并不是说陶渊明没有这样的作品,陶渊明所写的“有风自南”(《时运》)之类的,有时候也是先有形象的,不过,一般说来,陶渊明诗的意念是更重要的。

  苏东坡词的“莫听穿林打叶声”,完全是大自然发生的形象的变化,是大自然间风雨的侵袭,他后边所说的“山头斜照却相迎”,也是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先有外物的形象,然后他从外物的形象之中表现自己的一种旷观。

  

  “料峭春风吹酒醒。”我要说,苏东坡很多首词,都表现出一种觉醒。他常常把现实的、身体的觉醒跟他精神上的觉醒结合起来讲,像《永遇乐》那首词,他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是他从梦中惊醒了,他有一种觉醒。那么,这里他说酒醒了是身体上的一种觉醒。总而言之,他的觉醒都结合了他思想上的觉醒。“料峭春风吹酒醒”,在风雨之中,别人都是很匆忙的,而他仍然能够保持悠闲,等到风雨过后,春风吹来。“料峭春风”,“料峭”是写春寒,“料峭”两个字是中国古人形容春天寒冷的字眼。

  东坡在《永遇乐》里写他的醒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有一种清凉的感觉,人一定是在清凉的时候才能够清醒。“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写得非常好。我曾经说过,陶渊明说,“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拟古》其六),“苍苍”,是说那种在青苍的山谷中的树,他说的是松树,陶渊明最喜欢用的两个形象,一个是松树,一个就是飞鸟或者归鸟——回到巢里边的鸟。他说,你看那青苍的山谷之中的松树,无论是冬天,无论是夏天,别的叶子黄落了,它永远是青苍不改变的,“冬夏常如兹”。你以为这棵树麻木不仁?没有经过霜雪的寒冷,它一直在温室里边长大吗?不是的。这棵树是一直在山中的风雪之中长大的,是“年年见霜雪”,它每一年都经历了霜雪,“谁谓不知时”,谁说它不知道四时的变化?谁说它不知道风雪的寒冷?它当然知道,可是它依然青苍。所以,苏东坡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他难道真的没有感觉?难道对于风雨阴晴的变化真是麻木吗?苏东坡、陶渊明都不是麻木,而且没有在那种挫折打击之下,改变或者跌倒。可是在这个时候,在寒冷之中,他有另外的一种体验和觉悟,是“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写从阴到晴的一种转变。

  苏东坡还写过一首诗,他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那是他被贬官到海南,从那么遥远荒凉的地方被召回来渡海的时候所作的,而那天,他渡海的夜晚,是真的有风雨的。所以苏东坡所写的风雨阴晴,都是他亲眼看到的风雨阴晴。他看到外界的种种变化之后,把自己的哲思、旷观,投注到里边去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苏东坡说,我是从风雨之中走过来的,我现在回头一看,我过去所经历的地方,不是顺利的,不是平安的,不是幸福美满的,有患难,有打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他说,但是我今天仍然能够坦然地归去,不管有多少患难、打击,我苏东坡仍然是苏东坡,我的修养、操守,我对于人生的看法,我的思想没有改变,我可以坦然地归去。而且在我坦然的胸襟之中,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外界的风雨、阴晴,对我苏东坡没有什么影响,我依然是我,我不是说没有经历风雨,我是经历了风雨,可是我没有被风雨所击倒,我也没有被风雨所改变,“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他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词,表现了东坡词的特色。

编辑:付坤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陈雨露参加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
南开大学代表参加世界中文大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
教育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
南开学者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南开大学第三十一次学生代表...
202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
校领导率队赴重庆开展招生宣传
南开团队首次实现铜催化非活...
在津高校离退休工作调研座谈...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