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把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来源: 《天津日报》2021年10月18日第9版发稿时间:2021-10-21 21:38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  

  江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110年前那场撼天动地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积极探索,是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它承前启后,从辛亥革命到新时代的中国,是一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赛,中国共产党承接了辛亥革命未竟事业,意义深远。

  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凝聚团结不屈抗争的里程碑

  1640年英国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国家取代封建制度。以英国工业革命为龙头,欧洲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为扩大市场,英法等国势力陆续到达亚洲,以武力打开农业中国的大门。如马克思所言,英军血腥侵略及掠夺要受谴责,不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落后帝国也由此被迫开放,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辛亥革命的国际背景及时代意义即在于此。

  凭借强大的军力,列强对中国贪婪掠夺。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自林则徐直至孙中山等先进中国人,接续传承,苦寻救世良方,争取民族独立和追求国家富强也成为时代的主题和核心价值观。

  救国无非两种路径,一是学习先进以自强,二是武力抗争以自主。

  洋务派极力主张以我为主,引进西方技术,在东南港口城市建立新式兵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建立南洋、北洋水师,成立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的逻辑就是以工业自强。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在体制改革受挫中启发了政变,此后知识分子疏离改良,革命舆论渐渐盛行。

  在体制外,1842至1850年间各地爆发了百余次反清起义。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多次领导反清起义的孙中山,认为唯有推翻清廷,“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他把革命思想和社会改造的理论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学说,以“振兴中华”的口号会集了大批反清革命志士,对腐朽的封建体制进行最后决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短短一个月内,全国13个省和上海市宣布“独立”,气数已尽的清政府被民心抛弃。前观历史可知,辛亥革命是洋务运动以来“救中国”时代主题延展和先进中国人在救亡图存精神感召下凝聚团结、持续抗争的结果,推翻帝制是历史变革的积累,是2000多年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大变革和重要贡献,也是近代中国探索民族复兴道路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二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重要节点

  辛亥革命后,帝制结束,共和体制的新中国诞生。但急迫的时代命题由此诞生:帝制障碍扫除后,未来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如何走?

  孙中山在民国建立后卸任临时大总统,转而出任全国铁路督办,梦想修筑10万英里铁路,以交通建设改造中国。然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迫使他重新举起抗争大旗。他深入思考中国复兴出路,写出了《建国方略》,期望以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铺平未来中国的建设之路。1924年,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资助及政治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使广东地区呈现出了革命的新气象。惜其因癌症早逝,未能继续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持续探索。

  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在长沙直接参加新军起义。民国建立后退伍自修,旋又考取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第一师范)。他关注时政并思考中国出路问题。他曾言:“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极具洞见地提出日本侵华问题,发出“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的警讯。在忧国忧民的思考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民族复兴的渴求及其现实眼光,为其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辛亥革命开启了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直接营造了新文化运动舆论空间,也推动着大批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在中西新旧思想的激荡中,历经思想淬炼和革命实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此时应运飞临,这是20世纪中国人民追逐民族复兴梦想的一个历史性机遇。

  三 辛亥革命为民族复兴进行了积极探索,却未能找到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

  起源于欧洲的工业化潮流中,在经济发展上开辟出一条完全不同于农业生产的产业道路。与此相适应的则是机器化生产、城市化聚集、政治民主化、文化全球化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展开。如马克思所言,农业中国将不能自外于这一时代趋势,问题是谁来确定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谁来引导中国人民把国家富强、民生富裕的强烈渴望汇集成一股向前的力量?

  清廷以自我统治为出发点、把政治利益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引入“用”但决不改“体”,以假共和真帝制的“新政”愚弄天下,在丧失政治权威的同时也湮灭了民族复兴的可能性,将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精英推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清除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政治障碍。如果把近代中国从沉沦到复兴的进程看成是一个连续180年的发展曲线,那么清廷覆亡以及2000多年皇权体制的结束,可谓是其中的关键转折点,此后中华民族基本结束了不断沉沦的态势,开始了逐步向上的势头,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

  辛亥革命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度政权──民国,但中国社会及政治文化中缺少共和体制生长的思想土壤及经济、教育环境。动荡的民国没有给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何来财富积累与民生改善?何来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历史地看,辛亥革命没有找到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民初的革命党人认为,实现以“五族共和”为旗帜的中华民族大联合、大团结,才能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大方向无疑正确,但走西方道路还是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如何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却是孙中山等人所难以完成的历史使命。“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四 中国共产党承接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此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知识界的影响力大增,也孕育着一个转折意义的思想与社会变革。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日益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知识界的快速传播,终于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极力促进和孙中山的积极响应下,国共两党为打倒军阀而实现首次合作,共同掀起了国民革命的大潮。国共分裂后,中共建立苏维埃根据地,在战争实践中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政策将广大群众团结在其周围,凝聚民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政治力量,终于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赢得了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备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在1949年至今72年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独特创造,以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和傲视世界的政绩,终于找到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彻底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问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艰难探索、积聚经验,到改革开放后的积极变革,国家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中国GDP位列世界第二、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标志,中国用经济奇迹创造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基本实现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伫立新时代,回望辛亥革命以来11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一个深刻启示就是,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外侮内忧,一直不忘民族复兴的使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不畏艰难与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1-10/18/node_159.htm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新增2个本科专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湖南省教育厅来访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学校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广州市南开大学校友会春茗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