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华读书报:《掬水月在手》:弱德之美与心灵史诗
来源: 中华读书报2020年11月11日第13版发稿时间:2020-12-05 10:40

  作者:刘忠波

  传记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讲述了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表现了她在诗词长河中探寻存在意义的轨迹,也彰显了中国一代古典诗词大师的幽美与光华。《掬水月在手》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取景拍摄,导演陈传兴十七次深度拍摄叶嘉莹,又采访了白先勇、席慕蓉、宇文所安等四十多位受访者,拍摄制作历时三年,之前先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并于2020年10月公映。

  《掬水月在手》以独特的影像质感展现出叶嘉莹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的内涵。王国维有言: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一世多艰,寸心如水”是叶嘉莹《踏莎行》的开篇之句,也可以视为其一生的写照。叶嘉莹生于1924年直奉军阀混战时期,一生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台湾白色恐怖、海外飘零,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回到改革开放的中国。1993年,叶嘉莹从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出发,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一词之美感特质。“弱德之美”也来自于叶嘉莹自身的生命体认,她说:“我的一生不是很顺利,有很多坎坷。我有弱德之美,但是我不是一个弱者。”古典诗词是叶嘉莹的精神居所,君子之淡然来也自于古典诗词之力量。正是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才有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之境界。“弱德之美”不仅是对古典词体美感特质的描述,更具含着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在面对强大外势压力,所采取的隐曲之姿态的处事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中国人独具魅力的精神世界。

  《掬水月在手》追求影像化诗词的极致境界,善于化用自然之意态,以影像语言表达出了悠远之诗意。影片有着细致而深入的内容纹理,影像化地描绘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形态,影像语汇追求精致与纯粹,极富审美魅力,这也是导演陈传兴在创作过程中积极选择表达方向的结果。《掬水月在手》提供了影像以勾勒万物,再链接诗词意涵的可能,这样的艺术创新实验相比较陈传兴之前的文学大师电影《如雾起时》《化成再来人》等走得更远。《掬水月在手》的结构富于巧思,章节按生平顺序与大门——脉房——内院——庭院——西厢房的建筑结构进行排列,缺失的标题VI暗含着叶家北京四合院的消失,也象征着叶嘉莹经历父逝和丧女之后,放下个人情感,延续诗词薪火。陈传兴重视古典意象的传达,将其灵动而传神地缝合进了每首诗之中。不过,略微空泛的物象也给很多普通观众带来了强烈的疏离感。

  《掬水月在手》中吟诵的音律之美与意境构筑形成互文。叶嘉莹归国结缘南开大学,一直积极推广吟诵诗教,对中国传统古典诗词推动普及的功劳不可没。在影片中,叶嘉莹吟诵了《秋兴八首》《咏莲》《哭母诗八首》等,她说,“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就是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反正我是留下来了”。吟诵始自先秦,口传心授,生生不息,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活态”,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审美。“海上之遗音”延绵不断,承载着民族固有的美和祖先的气息,影片让观众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古诗词文音律之美。《掬水月在手》有着丰富的音乐元素。音乐丰富了影片诗化质感,确立了总体基调,也成为重要的叙事结构元素。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以《秋兴八首》为本,创作电影音乐《秋兴八首》,八首音乐总长34分56秒,以筚篥、笙、二十弦琴雅乐传统乐器演奏,缓慢、低沉而带着优美与宁静,化繁为简,声影合一。电影音乐与影像浑圆交织,又超越具象表达,延伸至深邃辽远的时空。

  《掬水月在手》是一个人的心灵史诗,以影像完成了以叶嘉莹为象征的一代中国文人最贴近、最直观的形象重建。《掬水月在手》探索了个人心灵史的影像结构,最为难得的是,让我们第一次能够把目光放到了日常环境中的叶嘉莹身上,气息生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扑面而来。个体的存在恰恰通过细微的日常体验来呈现的,诸多细腻的镜头敏感地捕捉了叶嘉莹的生命瞬间和生活情态,这其中隐匿着多重意义和历史性。不可忽视的还有口述历史部分。叶嘉莹的言说是描述性的,情感是潜隐的,却也映射了个人丰富的历史情感和家国情怀。

  诗人痖弦曾形容叶嘉莹“意暖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部电影让这种形象轮廓更为鲜明。没有影像参与的个人历史是不完整的。《掬水月在手》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激活了以叶嘉莹为象征的一代中国文人特有的魅力,这也使得本片具有了个人影像史诗的意味。

编辑:蓝芳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新增2个本科专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湖南省教育厅来访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学校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广州市南开大学校友会春茗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