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深圳商报:“诗词电影”成文创“潮牌” 《掬水月在手》获好评
来源: 深圳商报2020年10月14日9版发稿时间:2020-10-16 17:31
  

  10月12日晚,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中山纪念堂举行首映礼。该片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此前是入围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唯一华语纪录片。据悉,该片将于10月16日正式上映。

  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耕耘者和传播者人,叶嘉莹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扮演着承先启后、贯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她既是求知若渴的学生,又是桃李满天下的师长。影片记录了叶嘉莹多艰又坚韧的一生,她经历了战乱、国难、离乡、早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等各种苦难。然而影片并未过多着力于此,它着力展示叶先生在诗词中丰盈,在窘境中生长,不遗余力致力于诗词教学和传播,坚守“弱德之美”的人生哲学,令不少观众为之感动。

  影片联合制片人、叶嘉莹助理,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透露,在访谈和拍摄过程中,有很多叶嘉莹先生数十年交往的亲友学生都是潸然泪下,但是陈传兴导演有意把这些特别有泪点的都删减掉了。陈导认为,克制之后带来的回味,可能对我们有更深刻的冲击力。

  影片的镜头从叶嘉莹生活的宅院开始,叶先生吟诵着杜甫的《秋兴八首》,仿佛吟诵着她的漫漫人生。

  在佐藤聪明配乐之下,影片运用电影视听手段,同时通过雅乐、吟诵、器具、古建筑、山河湖泊等意象,让观众看到古典诗词的“意境”,回归到那个如梦似幻的诗歌年代。

  出品人廖美立表示,《掬水月在手》直面这个时代最本质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诗?为什么要有诗人?在她看来,以前觉得把诗词、文学拍成电影,是非常小众的事情,但现在文学纪录片也能够登上大银幕与观众见面,只要能够用新的叙事方式面对观影者,每种纪录片都能找到新的形式。更为多元的发展,将让中国纪录片发展大有可为。

  “拍完这部纪录片,我对叶先生更添崇敬之情。不止因为她有着高尚的人格,更因为她是这么一个人淡如水、且保持着一个女性温婉的人。对于我这么一个笨拙的后辈非常提携。”影片导演陈传兴介绍。

  《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继《如雾起时》《化城再来人》之后,“诗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初识叶嘉莹起,他带领拍摄团队辗转北京、天津、西安、洛阳、香港、台北、温哥华、波士顿等地,对这位古典诗词大师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采访了叶嘉莹亲友学生43位,尽可能呈现叶先生朴实的生活样貌、丰富的创作内涵及崇高的人格魅力。

  被问到影片拍完有什么遗憾之处?陈传兴回忆起片中被剪掉的一幕:小时候,叶嘉莹回忆起父亲教她英文时,会在北京的老宅里铺一张席子。这时,全家人躺在席子上,一起望着星空,叶先生的父亲会带着他们认识天上的星座。“当时在镜头前回忆起这一幕时,你能明显感受到她声音和情绪的变化。她望向天空,手指着天上,好像掉进童年的记忆里,耳边仿佛响起记忆中老北京胡同里各种市井声音。很遗憾最后因为篇幅,这一幕没有剪进正片。”

  电影出品人、方所书店老板毛继鸿分享:商业只是手段,文化才是我的目的。尤其在疫情、中美贸易战的困境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用什么样的精神、态度、文化去滋养和传承我们的文明?他认为,叶先生的诗境人生为当下提供了安顿身心的一种方式和指向。

  (深圳商报)

编辑:吴军辉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