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天津日报:她与中国诗词之美交相辉映
来源: 天津日报2020年7月28日第9版发稿时间:2020-08-04 10:28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天津追寻叶嘉莹先生,入围金爵奖

《掬水月在手》剧照

  口述 廖美立 沈祎 撰文 何玉新

  7月26日,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纪录片单元入选影片《掬水月在手》剧组举行见面会,出品人廖美立、制片人沈祎现场讲述了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这是由陈传兴执导、讲述叶嘉莹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纪录片,也是陈传兴创作“诗词三部曲”──诗人郑愁予纪录片《如雾起时》、诗人周梦蝶纪录片《化城再来人》后的最终章。纪录片从叶嘉莹先生的生平娓娓道来,以北京四合院的结构模式展现她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一生。叶嘉莹先生追求“弱德之美”,影片风格也遵循了《楚辞》的“要眇宜修”,从形式、内容到配乐,都有精彩之处,呈现出叶先生看来平静,其实波澜壮阔的人生乐章。

  从叶嘉莹先生的个人史

  映照到中国古典诗词历史

  陈传兴导演拍摄的“诗词三部曲”,第一部关于郑愁予的纪录片《如雾起时》,是在处理诗与历史的关系,第二部讲周梦蝶的纪录片《化城再来人》,是处理诗与信仰的关系。导演希望能够在整个诗词的历史方面做完整、全面的观照,希望能回到中国文学的本源,回到诗词,探讨诗词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们选择了叶嘉莹先生,因为在整个中国诗词的长河里,在当代要寻找一座能够承前启后的高峰,必定是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先生个人除了诗词创作之外,也集学者、教学于一身,《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就是叶嘉莹先生个人的生命史,她忧患的一生与中国诗词之美交相辉映,这是这部片子最主要的基调。导演希望从叶嘉莹先生的个人史延续到整个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

  《掬水月在手》是2017年4月开拍的。开拍之前,陈传兴导演跟叶嘉莹先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拍摄沟通。叶先生对我们来说是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很多人都希望可以拍叶先生的传记片。我们认为,叶嘉莹先生跟陈传兴导演互相找到了彼此,陈导除了有非常深厚的电影背景之外,他也是一位符号学的学者,同时也是摄影家,有自己的摄影美学风格,相信叶嘉莹先生选择陈导,也有她的考虑,叶先生说过,她特别欣赏陈导的摄影风格。

  这部电影总共分为七章八段,除了第一章跟最后一章没有名字之外,其他都是用北京察院胡同23号叶嘉莹旧居,这样一座古宅里面房屋的结构,比如庭院、西厢房等,作为每一章的命名,导演想以这种一路穿堂过室的叙事结构,建构叶嘉莹先生个人的历史。

  因为《掬水月在手》也是关于中国诗词大历史的一部片子,陈传兴导演希望在配乐上能有所突破。我们通过网络找到日本非常知名的创作雅乐的大师佐藤聪明先生,以杜甫《秋兴八首》的素材创作了《秋兴八首》作为配乐。这不仅仅是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也是第三条隐形的叙述线,也就是回到盛唐时期。导演组跋山涉水到西安、洛阳,拍摄《秋兴八首》里面讲述的盛唐的背景,拍了很多古迹、字画,最终想构成一个庞大的历史诗词地图,从中寻找诗词的力量。

  跑遍世界许多地方

  重访叶嘉莹先生的足迹

  拍这部纪录片,我们跑遍了世界许多地方。当年叶嘉莹先生从大陆到台北教书,白先勇、席慕蓉都听过她的课,后来又到美国、加拿大,再回到南开大学,这样一个过程,也代表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历与命运。我们想追寻叶嘉莹先生的足迹,所以叶先生生活过的几个重要的地方我们都去了,包括北京、天津、台北,还去了温哥华、波士顿,去了香港、澳门,去访问她的学生和朋友。

  我跟导演开玩笑说,我们连叶先生梦里去过的地方都去了,我们连历史、连过去都去了,我们还去了河南、陕西,去了很多诗词文化起源的地方,想要去拍一些影像,去找一些古代诗人在那里鸣歌作赋的场景,我们希望呼应叶先生,因为她经常说,“我在梦里跟李白见面,我在梦里跟杜甫交流。”叶先生她的梦境非常奇特,大部分跟诗词有关,所以我们在影像的呈现上,力所能及地去了诗词王国里的各个地方,想要展现丰富的场景。这是一个诗词地图,是一部诗词的迷宫,大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路线,都可以有自己的起点跟终点。

  叶嘉莹先生晚年定居在天津,在南开大学,我们拍摄叶先生的时候,她原则上是不出天津的,所以大部分访问都是在她家里拍摄,也有一部分在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还有一部分是她的生活场景,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比如她如何照料自己的起居,大家可能难以想象一位九十几岁高龄的老太太,非常独立,一切都希望自己来。她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我们每次去天津拍摄,叶先生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准备第二天的采访,让我们非常感激、非常敬佩。

  叶嘉莹先生对电影非常好奇,也有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在拍摄过程中,她会不断给出一些她对电影的看法。陈传兴导演很多时候是以抽象的、词的形式,以曲折的艺术表达,去展现叶嘉莹先生的个人史和遥相呼应的诗词历史。我们一开始担心叶嘉莹先生接受不了,没想到其实她特别喜欢抽象的艺术表达方式,过程中也会跟我们讨论该如何展现,这也是我们在拍摄之前没想到的。

  我们之前跟叶嘉莹先生并不熟悉,经过这几年的交往,我们发现叶先生真的是非常奇特的一位女诗人。因为她在这样的年纪,依然非常有活力。去年她生病,几乎有半年时间需要卧床,9月份,南开大学举办“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那天很多领导和来宾去现场祝贺她,她上台讲话的声音还是非常洪亮,她还是要继续把中国诗词的美传达给每一个人,她还是念兹在兹,让人非常感动。现在我们每次跟她通电话,她的头脑都非常清楚,所以我们觉得,她非常的传奇。

  在诗词迷宫中

  叶嘉莹先生是最大的宝藏

  我们对叶嘉莹先生的认识,随着电影的拍摄也在不断地深入。最深的印象是,她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词理论──“弱德之美”,强调一个弱小的人,一个文人,如何在大时代的动荡中,在困境里,坚守个人的信仰,我觉得叶先生始终在充分证明这种美。这种弱德之美,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历史,还是当代人的生活,都有很大的意义,其实这就是我们这部片子想要找寻的东西。

  叶嘉莹先生一直说诗以言志,但词是曲折的,而在我们的电影中大家会发现,它更像叶嘉莹先生讲的词的气质,有很多隐性的线索,像一个庞大的迷宫。看这部电影,可能要经过很多历史的角落,在每个历史的角落里都可能得到意外惊喜,最终走过所有的角落、收集所有的财富,才发现叶先生是最大的宝藏。

  虽然我们的电影讲的是叶嘉莹先生,讲的是诗词大师和古典诗词,但如果看过电影,就会发现并不只针对文学爱好者或者诗词爱好者,它的门槛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导演也说,这也是一部女性电影,因为叶嘉莹先生作为女性,有非常多的看点,她走了将近一个世纪,一位女性在战乱年代如何选择,如何处理好跟父亲、孩子、丈夫之间的关系,所有她个人的历史,都交织在她对诗词的寄托、她对诗词的探寻之路上,相信很多人会被叶先生的人格魅力打动。我觉得叶先生个人的生命史,给了我们一个很强悍的精神上的参照,大家可以从这部电影里找到解决自己困惑的答案。

  叶嘉莹先生一生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我们希望把她的这种精神传达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一个资讯碎片化的时代,如果年轻人能通过叶嘉莹先生、通过这部电影,认识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我觉得就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我们也希望这部片子能有这样的影响。

  我们一直坚持要在大屏幕上映,所以拍摄时全部用4K设备,去年在北京、广州、杭州试映,大家看了之后非常感动。因为疫情,我们上映的时间一拖再拖,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所以我们团队现在非常有信心,争取年内可以上院线。我们并不是要在票房上如何如何,因为我们长期做文化推广,并不是为了挣多少钱,但是就这部片子来讲,因为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她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启发,我想是有她特殊的存在意义的。我们很希望大家去电影院看这个电影。

编辑:蓝芳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第十八届信息光电子发展战略...
李建先生南开大学校董致聘暨...
中交物业服务集团一行来访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天津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布局...
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纪...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