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肇浄

2018年末,中央电视台热播5集电视纪录片《西南联大》,其中有一些镜头是记者采访我爱人的姑父巫宁坤先生。已经98岁高龄的姑父面对镜头,讲述在“七七事变”后,一路上悲愤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去逃难时,仍然老泪纵横。
巫宁坤在老家扬州中学逃难时只有17岁,他原本是乘火车前往西安寻找抗日军队去参军抗日,在火车里邂逅赴四川大学任教的著名英文教授周煦良,周煦良觉得他年龄太小不适合参军上战场,强令他跟着自己去读书,由此开启了他就读西南联大之路。
周煦良在成都把巫宁坤安排住在自己家里,平日他的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朱光潜、罗念生等著名英文教授常来串门,他们用英语慷慨激昂讨论国际和国内政局时事,巫宁坤有时听懂了也会大着胆插一两句英语,引起了大家的鼓励。
和巫宁坤先生说自己是“逃难路上误闯西南联大”迥然不同,穆旦(查良铮)先生1935年就已经在天津南开中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此前他在校刊《南开高中生》里发表过多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歌。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在躲避日寇南迁的路上他是坚定的跟随者。1938年6月西南联大成立以后,他在学校著名英国诗人燕卜荪和中国诗人闻一多影响帮助下,现代诗歌有了巨大进步,有好几首诗还被闻一多选入自己编辑的《现代诗抄》。
巫宁坤是1939年夏天考进的西南联大,所以他和穆旦不在一个年级,交识不深。可是由于周煦良向联大的教授卞之琳、吴宓、周珏良等人写信极力推荐巫宁坤,周珏良又是查良铮在联大一起毕业留校任教的同班同学,所以他和这些人关系很好。再加上他还有自己中学认识的朋友汪曾祺、赵全章,经常一起泡在小茶馆里看书写作,一切都让他感觉虽然生活很艰苦,却如鱼得水。
二战前美国的飞虎队就已经来支援中国空军抗战,巫宁坤爱国心切投笔从戎去给飞虎队当翻译。1942年春天越南和缅甸抗日战争形势告急,查良铮也勇敢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前赴缅甸作战,经过九死一生惨烈的战斗,他侥幸生还。奇妙的是,1943年巫宁坤陪同一批中国战斗机飞行员赴美国受训,1945年飞行员训练完毕回国时恰逢日本战败宣布投降了。巫宁坤于是决定辞职留在美国继续自己的学业。1948年他考入著名的芝加哥大学英美文学系读博士学位,在芝大同学里他意外地看到了联大的朋友周珏良和燕京大学的赵萝蕤女士,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以后穆旦也从国内来到芝大外文系读书,成为自己的同学。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布成立,不久就爆发了朝鲜战争,中美关系迅速恶化,有英美背景的燕京大学外籍教授纷纷回国,燕大缺少教师的问题立刻凸显出来。先期从芝大回国在燕大任教的赵萝蕤,被燕大任命为西语系主任。她通过燕大校长陆志韦和国家政务院(后称国务院)向正在写博士论文的巫宁坤发出邀请函,巫先生毅然应召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巫宁坤从燕大调整到天津南开大学外语系任教。不久在美国芝大研究生院毕业的穆旦偕夫人、周叔弢的次女周与良回天津探亲访问,南大领导嘱托巫宁坤出面邀请他们留在南开大学任教,查良铮和周与良欣然接受邀请,成为南开大学校史里的一段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