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悠悠水磨腔 默默甲子情
来源: 今晚报 20190731发稿时间:2019-08-06 17:25

——记南开大学甲子曲社

杜 圭

  天津历来是北方昆曲重镇,早在明朝就有昆曲演出记录。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北方昆曲戏班频繁来津演出,不但深受戏曲观众欢迎,也引起一些文人雅士关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由知识分子组织参与的业余昆曲曲社。此后几十年间,天津学术界一直没有中断对昆曲的传承和研究。改革开放后,南开大学成立的甲子曲社,在昆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4年,南开大学校友、老曲家刘楚青造访数学家吴大任先生的夫人陈已同教授,商议昆曲发展事宜。经陈、刘二老多方奔走,联合朱经畬、李世瑜等人,在南大成立了一个昆曲曲社,因是年为农历甲子年,故名甲子曲社。

  甲子曲社初创时期的参与者多为耄耋老人,他们经历过天津昆曲繁盛的时期,大都是津门业余昆曲界的知名人物,如别号慕陶馆主的韩耀华先生,早年曾问艺于昆曲前辈陶显庭,善演《弹词》等陶氏拿手戏;再如李世瑜先生,曾和名武生王益友学习《夜奔》等戏,并和朱经畬组织过志达昆曲社,几十年活跃于天津各个业余曲社。在这些老先生的带动下,使甲子曲社的艺术水平很快得到了广泛认可。

  甲子曲社的活动地点,就在陈已同教授位于南开大学的家中,活动成员多为南开附近的知识分子,可谓“群贤毕至”,学术氛围十分浓。曲社成立后,为昆曲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许多工作,如编辑学术刊物《津昆通讯》,出版《孤云曲谱》《琴雪斋曲集》《桃花扇全谱》等关于昆曲的著作,并多次为南开大学、师范大学学生举办昆曲讲座、义演,努力把昆曲艺术引入教育阵地。这些老人,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克服重重困难,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动力是什么?用陈已同教授自己的话说:“我喜欢昆曲,我不希望这么美的艺术没了。”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推动下,昆曲才能在津沽大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地传承了几百年之久。

  甲子曲社成员之一高准先生曾在那首《满庭芳·甲子曲社纪事》中写道:“径护繁薇,阶分疏竹,翠霞掩映三清。仙台何处,花底暗飞声。斗室茶香几净,纱窗外籁寂云停。红牙缓,笙调笛弄,一曲凤凰鸣。 芳馨,萦主客。搜兰雅趣,松鹤高龄。羡稗畦独步,玉茗多情。终古阳春白雪,不须憾釜重钟轻。循佳境,余音袅娜,迤逦醉平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子曲社初创时的成员大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对于昆曲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他们身上不但传承着前辈昆曲家的艺术,同时还传承着几代学人对昆曲所积累下的研究方法。对于南开大学这样一所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高等学府而言,也许治学思想的传承比学问本身更为重要。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报纸电子版链接:epaper.jwb.com.cn/jwb/html/2019-07/31/content_231566_1351511.htm

编辑:乔仁铭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