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顶”:穿越时代的南开精神
来源: 今晚报2019年7月3日第12版发稿时间:2019-07-14 18:48
 

  陈 鑫

  不久前,在“朋友圈”里“疯传”着一份1931年的南开刊物截图,内容为当时学生总结的十条南开精神,其中最后一条赫然只有一个字——“顶”。这个“顶”是什么意思?是为前面九条点赞吗?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南开人中出现了阐述南开精神的热潮。从校长、老师到大学、中学的学生、校友,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时南开成立将近三十年,社会上普遍认可南开的成绩,人们交相称赞:“南开的精神好。”而南开人自己也常相勉励:“要有南开的精神。”南开校歌第一句便是:“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但是南开精神究竟是什么,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正式提出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

  上面提到的十条南开精神也正出自此时,刊发于1931年9月的《南开双周》——南开学校的一种学生刊物。正值新学年开始,编辑部的学长们在新刊中写下他们理解的南开精神,“献给新来到南开环境里的同学”。这十条精神是:

  不知道有“不可能”;团体合作;脚踏实地去作,不说空话;拿得起,放得下;迎着头干;只知有大家不知有自己;尽情的玩,尽情的工作;没有虚伪的谄笑;赤裸裸的心在天真的面部表现出来;顶!

  《南开双周》主要的编者和读者都是“10后”,出生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们的思想和语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青春气息,活力充盈,喷薄欲出。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们对南开精神的表述,与师长严修、张伯苓、张彭春、黄钰生、喻传鉴、陆善忱等的表述高度一致,极具南开风格。

  了解了这一点,再来探寻最后一条“顶”的意思,也就可以找到解密的思路。翻看《张伯苓全集》会发现,“顶”既是天津人常用的方言土语,也是张校长表述南开精神的常用词汇:

  吾人要不怕困难,不怕危险,要做到一个“顶”字。

  我们要干到底,顶到底!

  十一二月北风刮的顶厉害的时候,顶着北风走,这样顶下来,才能做大事。

  由此可知,“顶”就是逆风而行,就是迎难而上,就是坚持。和上述十条精神中的“不知道有‘不可能’”“迎着头干”意思相承。用大学部主任黄钰生先生的话说,就是:失败了,不服气,拧着脖颈再干。

  那么,为什么南开师生要一再提出“顶”,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精神呢?这可以从国家、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来理解。

  在国家层面,当时的中国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特别是上引这期《南开双周》刊印的时候,1931年9月,正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当时南开的大学部、中学部、女中部都行动起来,开展了积极的爱国运动。用南开人的话说,就是“把国难顶过去”。

  在学校层面,南开建校以来,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正因为一代代南开人秉持“顶”的精神,才能愈难愈开,愈挫愈奋。张伯苓校长曾说:“我想南开一向是顶着向前干的,今日不许颓唐,仍要向上,继续顶着向前干下去!”

  在个人层面,“顶”是要克服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正是在“顶”住压力的过程中,出力长力,实现“愈顶愈进步”,培养锻造人格与能力,获得个人的成长进步。

  现在的困难比起先辈们所顶过的艰险,不足以相提并论,但今天依然需要“愈难愈顶”“继续顶着向前干下去”。最后,不妨借用网络流行语中“顶”的新含义,高呼一声:顶!“穿越”时代、历久弥新的南开精神。

编辑:郝静秋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
校领导为新入职教师作专题辅...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
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来校作...
南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 周恩来总...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