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国家建设研究
来源: 2019年04月24日 中国社会科学 发稿时间:2019-04-25 11:51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革命胜利,不断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推动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迁。近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党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东南学术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国家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60余位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与会,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展开研讨交流,进一步推动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研究。

  进行符合中国和时代实际的道路探索

  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薛海林表示,南京大学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将恪守“第一个南大”的精神,开启新的百年篇章。今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之年,道路问题是党的生命的第一位问题。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积极建言献策,做出应有贡献。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成飞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地回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时代抉择,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发展要求,解决了人类命运与共的时代难题,坚持了党的领导和建设的时代要义。这些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色,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初心和梦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定型的表现,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继红表示,文化自信是中国道路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与发展逻辑经历了从批判继承、以批判为主、继承与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演进过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合为完备的体系,是时代提出的诉求,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研究的方向。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的重大转变与变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主义与旗帜的跨越、历史标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党的建设的工作重心的跨越。刘德海表示,无论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是现代化国家建设,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陈文章认为,走进现代化社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迈进现代国家行列,是当今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以此为践行新时代使命的重要引领与遵循,承担时代责任,要坚持问题导向、展望未来发展,为书写新时代共同努力。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明从中国道路70年的历史与逻辑统一角度出发,论述中国道路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当前为什么要展开对中国道路问题的研究,中国道路具体内涵的界定,如何展开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张明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以及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背后融合的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这一共同逻辑路线。

  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冉从民族命运、现代化、世界历史三个视角,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理路进行分析并提出,在现代化建设的母体之中,作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手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之间形成了合流的逻辑。以问题意识思索当下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法理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的关键作用、党领导并主导现代化国家的有效性等亟需应对的问题和挑战。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以当代社会事件治理方式变迁为切入点,分析社会现代化进程并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件治理方式理念历经几番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理念。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问题上,应在依法治国的落实中处理好国法、天理、人情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学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涌现,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探讨与研究。”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绪武认为,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问题是首要的,主要涉及差序格局、法律标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落实;其次是血缘、地缘共同体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情感代替了秩序、关系代替了竞争并渗透在公共秩序之中。他表示,国家治理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是必须要关注与研究的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教授以四维向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他表示,在实践、理论、制度、文化的四维向度之外,可以增加领导力量的第五维度,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积极总结吸取历史经验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才能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未来。

  “要用史学方法总结治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良书认为,经验来源于历史,应把每个国家或每个国家的每个时代当作独特的个体,并将历史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同时,从事学术研究不能忽视反面的“证据”,对失败教训的提取同样不能忽视。还要学会区分与把握一时之经验与永久之经验两种不同经验形态。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历程,不能忽视人民战争对制度成长的多重影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党研究中心)教授王建华提出,人民战争改变了常规战争的形态,使得战争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着战后制度的成长。社会主义制度因人民战争而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成果。人民战争淬炼了革命者的政治精神,至今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经过七十年来的实践与完善,很多因应战争而生成的制度已经适应新的条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部分。梳理战争对制度的影响,就是要认清历史、尊重历史,找到制度成长的源与流,厘清制度成长的实践逻辑,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制度变革提供可能的理论贡献与精神力量。

  “仔细审视党史国史,有利于深刻而准确地理解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和初心使命,唤醒人们对于伟大传统的珍贵记忆,在不断强化认同感的过程中寻求更多的政治共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皇凤表示,对于一个从农村起家、并在农村发展和壮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言,以组织网络渗透的机制拓展新生政权的治理空间,通过社会政治动员不断强化组织化调控的治理功能,在构建执政党和社会一体化利益格局的过程中,确保外生的执政党主导的权力组织网络顺应城市基层社会的内在脉络和运作逻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成功扎根城市的关键。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晓林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并提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研究,往往无法克服历史决定论等思维框架,空间分析则开辟了新的视域。生存方式的转变必然伴随着空间的转变,空间生产的动态性、矛盾性、社会性,产生了不同空间。组织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等构成了意识形态场域的共同体。

       http://ex.cssn.cn/mkszy/mkszy_xkzx/201904/t20190424_4869007.shtml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天津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
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20周年座...
我校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
南开教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
【党纪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启...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
南开大学携手耀华中学共育人...
南开团队光刻图案化操控揭示...
校领导应邀在中国高等教育博...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