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发展网:专家学者观点:共同探讨卓越教学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义
来源: 中国发展网发稿时间:2019-04-03 23:20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韦承金 摄影 马超 记者 王敏 图文报道 3月29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南开大学中国大学国际会议在津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张宁,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根书作为嘉宾在“卓越教学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义”主题讨论环节发言,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的意义、目的、方法等。该环节由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市场与伙伴关系经理李慧主持。

  瞿振元说,卓越教学应当推动人的谋生技能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紧密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专门人才一直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理念。尽管当时的专业教育力求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具有一定历史功绩,但是学校分工过细、专业设置过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等缺陷明显。教育应从培养人的谋生技能转化为使之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理念之下,卓越教学应当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因此,我们应着力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瞿振元说,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逐渐接受了这一概念,但在各个高校中的落实程度并不平衡,存在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的情况,或者把通识教育理解为基础课程的堆砌。然而,通识教育更在于对自然、社会、世界以及人本身的看法,要从世界观的角度给予引导,单单从课程本身出发是不够的。要打破学科概念,打造跨学科体系。

  张宁介绍了高校科研、留学、教学和国际化等方面整体情况。张宁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留学工作主要针对于当时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的差距。近年来,我国科研有了很大发展,一些实验室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我国培养的掌握国际语言能力,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越来越多。在教学质量方面,留学归国教师数量不断增长,大量使用国际通用教材,开展教学方法学习班。

  张宁在分析中国留学生的特点时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他们聪明、刻苦、好相处、毕业率高;然而也存在不会提问题、不会讨论、不会质疑等不足之处。这与我们教法层面存在的不足不无关系。因此有必要从教师层面进行教法培训。

  郑庆华分享了西安交通大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新模式课堂教学的经验。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首责和主阵地,是提升质量、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管理存在四方面难题:数据精准采集难、质量精准评价难、学生精准帮扶难、教师精准督导难。课堂教学问题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特点,并严重影响教风和学风,这些难题完全依靠人工方式已经难以解决。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致力于基于大数据分析打造采评督帮“四精模式”新课堂,学校研制了“物联网+云计算”的数据精准采集技术,提出“分类测评—多维排序—结果融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了问题驱动的精准督导机制,促进了教学管理、服务育人提质增效。

  郑庆华说,如今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对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评估等,以促进学生更尊重教师、教师更尊重课程,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和学习习惯。

  陆根书分析了卓越教学的内涵、结构与评价,同时提出对“卓越教学”的再思考。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研究者试图对良好教学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但对“卓越教学”内涵描述却很少,没有国家给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卓越教学的内涵,可以根据不同视角进行理论界定、实践界定、高等教育层次的界定、个体层次的界定等。“卓越教学”是一个多维度的、发展的概念,很难精准定义和测量,卓越教学和卓越学习也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在“教”与“学”过程中要考虑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因素。

  陆根书说,目前一些高校探索“书院制”的实施,书院制的根本就是要把第一、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打破学生的学科专业、年级等方面界限,搭建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答疑交流等方面的平台,不失为探索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编辑:张丽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校友捐资千万设卓越教学奖 10...
南开大学与延边大学签署对口...
《自然•方法》发表南开人工...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论坛...
南开大学两项目入选全国学联...
名列前茅!我校教育部哲学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
南开学子作品获评“最佳模拟...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